感染性腹泻的药物治疗。

感染性腹泻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在我国其发病率居传染病的首位,是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从广义上来说,感染性腹泻是指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各种病原体引起肠道感染所导致的腹泻。狭义上是指除了霍乱、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在我国,感染性腹泻属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严格管理和控制的疾病。其中甲类传染病中包括霍乱,乙类中包括痢疾、伤寒、副伤寒,丙类中包括除甲/乙类传染病之外的其他腹泻病原体所致的感染性腹泻。

腹泻类型

根据发病机制分为炎症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和动力性腹泻,在感染性腹泻中前两者较常见。▎炎症性腹泻炎症性腹泻是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导致,多为黏液便或黏液脓血便,常伴有发热。便常规镜检可见较多的红细胞、白细胞。如细菌性痢疾、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EHEC)、弯曲菌肠炎和耶尔森菌肠炎等。▎分泌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是病原体或产物刺激肠上皮细胞,肠液分泌增多(或)吸收障碍引起。多为稀水便,少见发热。便常规镜检正常或可见少量红细胞,白细胞。最常见于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炎(ETEC)和霍乱所致腹泻,致病原还包括诺瓦克病毒、气单胞菌属、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致病性弧菌、隐孢子虫和轮状病毒等。我国最常见的细菌性腹泻病原体为志贺菌属,其次是空肠弯曲菌、非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

治疗原则

1.病毒引起的腹泻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注意改善症状及纠正水电解质失衡。2.病原体不明确的轻度感染性腹泻,以口服或静脉补液为主,一般不提倡使用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使用指征:伴有血性腹泻、疑似霍乱、伴发热、合并重度脱水或存在严重的肠道外感染(如肺炎)患者,血常规、降钙素、超敏、血常规等提示感染重者。

4.只要病情允许,应继续进食适宜的食物,避免使用乳糖和咖啡因。5.补液治疗:轻中度脱水患者,应选择口服补液盐进行治疗,静脉补液适合重度脱水、不能口服的中、轻度脱水患者,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和生理盐水都可以应用。6.维持电解质平衡:感染性腹泻患者多有低钾,补液后可能出现补液后低钾,需及时补钾;同时注意是否合并肾功能不全,以免发生高钾血症。

抗感染药物的治疗

表1:抗感染药物的治疗

止泻药物的治疗

1.肠黏膜保护剂和吸附剂:蒙脱石散、果胶和活性炭等,有吸附肠道毒素和保护肠黏膜的作用。2.益生菌:由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胶囊、地衣芽胞杆菌活菌胶囊等组成的特殊活性微生物制剂,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益,还可以用于治疗腹泻。但尽可能避免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两者应间隔两小时以上,或停抗菌药物后服用益生菌。3.抑制肠道分泌:①次水杨酸铋为抑制肠道分泌的药物,能减轻患者的腹泻、恶心、腹痛等症状。②脑啡肽酶抑制剂(如消旋卡多曲):可选择性、可逆性地抑制脑啡肽酶,从而保护内源性脑啡肽免受降解,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肽的生理活性。4.肠动力抑制剂:①洛哌丁胺直接作用于肠壁肌肉,抑制肠蠕动和延长食物通过时间,还能减少粪便量,减少水、电解质丢失。②苯乙哌啶其为合成的哌替啶衍生物,对肠道的作用类似于吗啡,可减少肠蠕动而止泻,但无镇痛作用。5.其他药物的治疗: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制剂治疗急性腹泻在我国应用广泛,如盐酸小檗碱(盐酸黄连素)对改善临床症状和缓解病情有一定效果。总之,预防和治疗感染性腹泻的发生需加强食品安全和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同时应及时就诊和规范治疗。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内科学第8版,葛均波、徐永健[2]年全国抗菌药物指导原则[3]临床药物治疗学,感染性疾病,颜青、夏培元、杨帆、吕晓菊。[4]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07)[5]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缪晓辉、冉陆、张文宏等(-12)本文首发: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本文作者:大雪无痕责任编辑:章丽李文杰点击这里,为医生加加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puw.com//mjccwh/1151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