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微生态失调?

微生态失调概念最早由德国微生物学家A.Scheunert在研究肠道菌群时提出,是指肠道菌群紊乱的状态。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和深入研究,目前一般认为,微生态失调是指:正常菌群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菌群之间比例的失调;2、菌群与宿主的生态失调;3、菌群、宿主与外界环境统一的失调。而引起微生态失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抗菌疗法、中毒、感染、肠炎、便秘、外界环境、机体正常生理结构破坏、免疫抑制疗法等,均可促进微生态失调。

二微生态失调有哪些危害?

1、肠道定植抗力下降

肠道正常菌群对致病菌和潜在致病菌在肠道中的定植和增殖的抵抗性被称为定植抗力。大量研究表明,动物肠道中正常菌群对外籍菌的大量增殖具有较强的限制作用,即使在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后依然存在。定植抗力的下降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有机酸产生减少专性厌氧菌在肠道形成的定植抗力方面起到主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定植专性厌氧菌群代谢产生大量脂肪酸和乳酸,维持肠道低pH和氧化还原电势的生境,能够有效抑制外籍菌的生长和繁殖,一旦肠道定植原籍专性厌氧菌群失调,对外籍菌群的抵抗力减弱,易引发感染。

(2)膜菌群占位性保护作用减弱肠粘膜上皮细胞与肠道原籍专性厌氧菌紧密结合形成的膜菌群,对动物肠道粘膜细胞有占位性保护作用,一旦肠道菌群平衡失调,膜菌群就会遭到破坏,肠粘膜细胞易于被外籍菌定植,对正常生理机能产生危害。

(3)营养争夺作用减弱专性厌氧菌在正常肠道菌群中占比较大,营养竞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专性厌氧菌生长和繁殖处于优势,而兼性厌氧菌处于劣势,微生态失调后,专性厌氧菌处于劣势,而兼性厌氧菌趁机快速生长繁殖。

(4)甲醇-丙醇(M-A)抽提物产生减少肠道中的双歧杆菌能够产生广谱抗菌作用的M-A抽提物,肠道微生态失衡时,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减少,外籍有害菌大量生长繁殖,引发养殖动物消化道炎症,破坏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抑制肠道定植抗力。

2、肠壁屏障作用减弱

肠壁屏障作用是指肠道能防止肠腔内有害物质(如细菌和毒素)通过肠粘膜进入机体其它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总和。

微生态失调时,肠腔上皮细胞与肠道原籍专性厌氧菌结合形成的肠菌膜遭到破坏,肠腔及外源性致病菌在肠壁细胞上粘附、增殖,代谢产生的大量酶类、内毒素等释放到肠腔内,引起肠壁通透性增加,粘膜水肿,肠绒毛顶部细胞坏死,同时内毒素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损伤肠上皮细胞。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位于肠粘膜表面的分泌型lgA可通过增强肠道局部吞噬作用、防止外籍菌(如链球菌、霍乱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在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参与溶解某些细菌。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正常肠道菌群不仅具有局部免疫调节作用,而且对机体整体免疫也有调节作用,具有广谱的免疫机免疫赋活作用,在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及正常功能维持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微生态失调时,专性厌氧菌减少,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吕虎等研究发现,小鼠口服抗生素后,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白细胞趋化功能、巨噬细胞吞噬活性下降,指出饲用抗生素是造成菌群失调时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减弱重要原因。

三抗菌感染防治策略

传统的生物病原学防治策略是将致病菌消除,由于抗生素的滥用造成的耐药性、正常菌群的紊乱甚至丧失及“二重感染”等问题,这种方法很难在抗感染防治中取得较好效果。而从健康出发,注重菌群平衡、维护菌群生态平衡、保护免疫器官结构功能,提高防治效果为核心的微生态平衡防治理论,逐渐得到认可。疾病爆发时应尽快查明病因,合理使用窄谱抗生素,尽量缩短抗生素的作用时间,配合使用合适的微生态制剂,边抗边调,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来源:网络感谢原创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编辑联系!

如果您对本篇文章感兴趣,请在下方留言,发表您的看法吧!

推荐阅读

产后无乳不用愁,就用催乳好帮手—乳旺!

盈亏在母猪,消除便秘是关键!

消除便秘,刻不容缓!(养猪必看)

胃动力不足怎么办?来找中科!

聚英雄·创共赢▌中科生物招兵买马!









































北京最有名的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puw.com//mjcczz/167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