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链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水、空气、尘埃、粪便及人和动物的口腔、鼻腔、咽喉中都有它的存在。溶血性链球菌一般会引起扁桃体及咽部的感染,同时它也是肾盂肾炎、猩红热等疾病的病原体。若不能及时清除,就可能引起身体诸多严重的功能损伤。

溶血性链球菌本身并不难杀死,它的抵抗力很弱,60℃高温持续30秒就可以消灭它,用消毒剂洗手也可以搞定它。难的是当这种病菌侵入人体时,我们很难及时察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初步症状因南北地域而有所差异:在北方,它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如嗓子疼、咳嗽;在南方,它则主要表现在皮肤上,躯干或四肢的皮肤表面出现脓疱,皮肤产生破溃、流水。

一旦我们产生类似症状,医院进行诊治,防止它一步步造成更严重的疾病。

一切的根源不只是因为感冒

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初步症状多较为常见且轻微,所以极易被我们所忽视。因此它通常会在人体内存留并进入下一阶段。相对第一阶段的“防不胜防”,第二阶段发生的身体变化较为显著,正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时期。

第二阶段中身体发出的警报,就是我们在夏天经常会得的感冒。夏天不少人贪凉,易感冒。不少人觉得感冒只是小事,不用大惊小怪,药也不愿吃,认为多喝热水,早点休息,过几天自然就好了。的确,过几天就好的那种感冒大可不必在意,但像持续两周都不见好转的感冒,就要十分小心了。因为感冒时我们人体机能下降,抵抗力很差,这就给了溶血性链球菌等各种潜伏病菌以可乘之机。因此,当我们的身体出现嗓子疼、流鼻涕、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发炎等感冒症状时,就要及时诊治。

另外,一有感冒症状就立刻吃药也不是万全之策,生活中有很多因为感冒吃药吃成肾衰竭的案例。肾脏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排出人体毒素,而药物的代谢很大一部分都要由肾脏来完成,如果我们吃的药物不对,那就会给肾脏造成了额外的负担,增加了肾脏受损的概率。

对待感冒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冷不热”,不能大惊小怪,使劲吃各种药,也不能放任自流,纯粹硬扛。

夏末秋初除了“感冒肾”还要当心“贪吃肾”

都说病从口入,夏季除了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冒肾,还有一种因贪吃而造成的“贪吃肾”,同样有致命风险。

首要风险:剩饭剩菜

  夏季天热,食物吃不完我们多会存储在冰箱里,但有些剩菜在冰箱里放了一夜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可怕的“超级细菌”,它不仅可以导致肾衰竭,甚至还能直接要人命,这就是大肠杆菌。大肠杆菌会产生一种名为“志贺毒素”的有毒物质,它进入人体肠道后,就会造成肠道感染,让肠道里的炎症细菌进入血液,造成肾脏的小血管栓塞,严重影响肾脏功能,最终导致肾衰竭。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肾功能已经不太好了,就更容易因为吃了不干净的剩饭剩菜而出现这种情况。

  

第二风险:劣质蛋白质

  肾脏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排出体内的毒素、废物和没用的代谢产物。如果摄入一种食物,人体对其吸收利用的部分并不多,那肾脏就要花更多的力气来代谢它。

  

1、优质蛋白质

  蛋白质进入身体以后,会转化成氨基酸,我们人体内有8种氨基酸是不能由自身合成的、必须由食物直接供应,称为“人体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好坏就由这种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来判定。含有必需氨基酸很多的蛋白质,就是“优质蛋白质”,如肉、蛋、奶、鱼虾等,它们都含有优质蛋白质。

2、劣质蛋白质

  而劣质蛋白质进入人体以后,经过消化、吸收和分解,变成了非必需氨基酸,不能够被人体充分利用,且要经过肾脏的代谢和过滤作用,对人体益处不多,反而增加了肾脏的工作量。所有的杂豆,如红豆、绿豆等,都含有劣质蛋白,当患有肾病时吃的时候就要适量了。

  

3、蛋白质健康摄取量

  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健康标准:成年男子、轻体力劳动者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75克/日。按照一个70千克的成年人来说,那就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四两肉,二两豆腐,四两的主食,一个水果,一两的坚果,外加半斤青菜。

  整体上要掌握一个均衡的原则:保证优质蛋白和大豆蛋白要占到人体摄入蛋白总量的一半,在摄入水果、蔬菜、谷物的同时,瘦肉、鱼虾、鸡蛋也是必不可少的。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上了岁数的老年朋友,因为其肾脏的代谢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所以对高蛋白饮食要有所控制。

第三风险:高盐食物

  高盐食物,尤其是腌制品里都含有一种危险的化学物质——亚硝酸钠。亚硝酸钠进入胃里以后会形成一种很强的致癌物,叫亚硝胺,这是伤肾的重要元凶之一。

  只要是腌制品,几乎都含有“亚硝酸钠”。因此常吃腌制品的人,患肾病的风险相对就比较高。我们的肾脏里有无数结构复杂的毛细血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么多的盐分进去,就会像白菜遇到盐发蔫一样,我们的肾血管内皮细胞也会发生病理性改变。长此以往,就会对我们的肾脏造成巨大损害。









































北京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puw.com//mjccyy/11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