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谚语,“你就是我肚里的蛔虫”,说的是一个人很善于猜透对方心思。

可如果真的肚里有蛔虫,可不一定是件好事……

最近,医院急诊科里,来了一名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这位患者说自己肚子疼,然后当着医生的面,竟然从嘴里吐出一条15cm长、像“米线”一样的蛔虫,而且还是活的。

来源:网络

该新闻一出,引发网友热议,网友纷纷留言评论,分享生活中关于蛔虫的趣事,阅览量很快飚升到了87万。

来源:网络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卫生条件不太好。有的同学大便时,会看到有虫子拉出来。那时候,只记得虫子是粉色的,像蚯蚓一样,还记得有个同学跟我说,她弟弟爱磨牙,觉得屁股痒,有天晚上12点多的时候,竟然从肛门里爬出来一条虫子!

那个时候,大家对于蛔虫,感觉见怪不怪,只是不太懂得官方名称,只统称叫“虫子”。大人常说“肚里有虫,需要打打虫子”。村卫生室每年也会定期给学生发放驱虫药物。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卫生条件改善,等到上了初中,就很少见到了。

多年后,进入医学院校学习,上了寄生虫课,才知道,小时候见过的那种小虫子,官方名称叫“蛔虫”。

我当年读大学时很爱吃食堂的米线,我的舍友曾经一脸认真的问我:“艳娇,你有没有觉得这个很像寄生虫?我每次一看到它,就觉得像寄生虫,所以我从来不吃米线。”

和舍友“不吃米线”神似的是,我从来不吃羊肉泡馍,一看到上面漂的那一层,我瞬间就脑补这个羊肉有没有彻底煮熟?漂的那层白的,除了油脂,里面有没有寄生虫啊?

哈哈,这大概就是医学生的职业病吧。

下面我们就从一只蛔虫的自述展开来,详细扒一扒关于蛔虫的那些事。

蛔虫的生活习性

大家好,我是小蛔虫,我来啦!

因为我长得像蚯蚓,我还有称呼叫“似蚓蛔线虫”。

目前,世界范围内都有我的小伙伴存在,在温暖、潮湿、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我的小伙伴特别多。

为了刷我们的存在感,我们只要有时间就偷偷钻到人群里,儿童被我们感染得概率要高于成人,农村地区我们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市。

我小时候是小虫卵,长大成年后,变成成虫。活着时,是粉红色的,呜呜,死了就变成灰白色。

人有男女之分,我的同类也有雌雄之分,从粪便中检查出的我们的后代蛔虫卵,也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之别。

我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我的产卵率非常高,雌雄交配后,平均每天每条雌虫产卵率可高达24万个。受精卵如果随粪便排出体外,会污染土壤。人如果误食了被污染的食物和水,容易感染蛔虫[1]。

来源:《人体寄生虫学与检验》[1]

人体不小心感染蛔虫后,蛔虫喜欢寄生在人的小肠中,从人体半消化的食物中摄取营养,还可以侵犯肝脏、右心到达肺,进入肺泡后,沿着支气管、气管上行至咽部,然后再次被吞咽到消化道里。

蛔虫容易侵犯人体的原因

说起来,蛔虫侵犯人体,主要有四个原因:

1.蛔虫的产卵量非常大,平均每天每条雌虫产卵率可高达24万个,易于播散。

2.以前,农村经济条件差,为了节省肥料钱,会使用未经处理的人的粪便当肥料,给土壤施肥,或者感染了蛔虫的人,有随地大便的习惯,这都容易使蛔虫卵污染土壤环境。

3.蛔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比较强,有卵壳保护,虫卵可以在荫蔽的土壤中或蔬菜上,存活数月至1年。

4.人们如果食用了被污染的蔬菜水果,或者没有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都有感染蛔虫的可能。

一旦蛔虫感染,会引起哪些疾病?

1.蛔虫的幼虫能侵犯肺部,引起肺部点状出血,同时还以引起蛔虫性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出现咳嗽、胸闷、喉咙痒等症状,幼虫还可侵犯脑、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

2.幼虫发育成为成虫后,会在小肠内抢夺人体营养,同时破坏人体肠粘膜,导致人体营养不良,发育障碍。有的人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甚至腹痛的症状。

蛔虫成虫的代谢物,还可以引起过敏反应,感染蛔虫后可以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状。

蛔虫成虫还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蛔虫喜欢钻孔,可引起肠穿孔和急性腹膜炎,病死率高达15%。

在人体不舒服,出现发热、胃肠道疾病或大量食入辛辣食品和服用驱虫药物剂量不当等因素刺激时,蛔虫可以钻入开口于肠壁的各种管道,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胰腺炎或阑尾炎以及肝蛔虫病等等一大堆并发症。

其中胆道蛔虫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可致胆道大出血、胆结石、胆囊破裂、胆汁性腹膜炎。同时,如果感染蛔虫后,肠管正常蠕动发生障碍,可诱发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可进一步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和肠坏死。

吃了驱虫药

蛔虫一定能马上拉出来吗?

有不少网友认为服了驱虫药,如果体内有蛔虫,应该马上能排出虫子。事实上,不一定哦。

1.多年前的驱虫药,常与泻药组成复方制剂。驱虫药能麻痹虫体,使虫体不能附着在人体肠壁上,同时联合泻药的促泻作用及肠蠕动,促使虫体和多余的驱虫药排出体外。但泻药对驱虫毫无杀死作用,排出体外的成虫和虫卵可继续污染环境,而造成寄生虫病播散。

2.新一代的驱虫药能抑制蛔虫的生长繁殖,排出来的虫体不容易看到。

后来使用的驱虫药,改良了,能破坏虫体细胞,抑制蛔虫对葡萄糖的摄取吸收,导致蛔虫糖原缺乏,使蛔虫无法存活与繁殖。既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又能降低虫卵污染土壤的机会,防止寄生虫的散播蔓延。

3.新药的改善,没有加泻药,所以不会吃完药,立即排出虫体。

多年前的驱虫药,要求在半空腹或空腹时服下,若在饭后服药物被食物隔住就难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现在的驱虫药有其独特的杀虫作用,用药期间不需忌食,不用加服泻药。是因为服泻药可使药物排泄加快,反而让虫体和药物接触时间相对减少,不利于驱虫,所以,有的病人常在服药后2~4天,才见蛔虫排出。

4.由于整体卫生条件的改善,不容易再长成过去那种大的虫体。

过去生活卫生环境条件差,感染率高,加上蛔虫较大,吃完驱虫药后,基本都能见到蛔虫排出体外。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对蛔虫污染的环境接触机会少了很多。蛔虫感染率降低和重复感染机会明显减少,吃完药,从便便里排出虫子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如何防治蛔虫感染

目前对于蛔虫感染的诊断,主要是显微镜下观察,粪便中有无蛔虫的虫卵或蛔虫的成虫。至于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蛔虫感染,有这样3个建议:

1.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他们讲究饮食卫生,不能随地大便,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不生吃没洗干净的红薯、胡萝卜、甘蔗和生菜等,不喝生水。

2.加强灭蝇,是防止蛔虫卵污染食物和水源的重要措施。

3.一旦发现感染了蛔虫,医院就诊,尤其是蛔虫引起的急性肚子疼痛,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得到正规治疗。

参考文献

[1]沈继龙.人体寄生虫学与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22.

[2]王光东,陈飞.“驱虫不见虫”的认识[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08):95.

*本文配图除特别标注外,皆来自站酷海洛。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

推荐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puw.com//mjcczz/1036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