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肠道感染专科治疗医院 >> 肠道感染诊断 >> 医学微生物学第三十六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真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种类繁多,与医学有关的达余种,临床常见的有50~种,可引起人类感染性、中毒性及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浅部感染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是指寄生或腐生于角蛋白组织(表皮角质层、毛发、甲板)的真菌。它们一般不侵入皮下组织或内脏,故不引起全身感染,人类多因接触病人、患畜或染菌物体而被感染。浅部感染真菌可分为皮肤癣菌和角层癣菌两类。
(一)皮肤癣菌
皮肤癣菌是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引起的皮肤癣,是世界上感染最普遍的真菌病,以手足癣最为多见。皮肤癣菌病具有传染性,应注意避免与病人接触。皮肤癣菌有3个属,即表皮癣菌属、毛癣菌属及小孢子菌属。
1.表皮癣菌属
本属只有1个种,即絮状表皮癣菌对人类有致病作用。多发生于热带地区。可侵犯人类的皮肤和甲板,但不侵犯毛发。临床上可致体癣、足癣、手癣、股癣及甲癣等。
2.毛癣菌属
本属有20余种,其中13种对人类有致病性,可侵犯皮肤、毛发及甲板。本属的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及表皮癣菌属的絮状表皮癣菌在我国是侵犯表皮和甲板的3种常见皮肤癣菌。
3.小孢子菌属
本属有15个种,多半对人类有致病性,如铁锈色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及石膏样小孢子菌等,主要侵犯皮肤和毛发。
(二)角层癣菌
角层癣菌是寄生于皮肤角层或毛干表面的浅部感染真菌,可引起角层型和毛发型病变。主要有马拉色菌属、何德毛结节菌及白吉利毛孢子菌。
马拉色菌属常见的病原菌有秕糠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及限制性马拉色菌,可引起皮肤角质层慢性、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浅表感染。表现为皮肤黄褐色的花斑癣,形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好发于颈、胸、腹、背和上臂,只有碍美观,不影响健康。何德毛结节菌可引起毛发感染,形成硬的黑色结节,呈砂粒状。白吉利毛孢子菌也可引起毛发感染,在其周围形成白色小结节。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主要包括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经外伤侵入皮下,一般感染只限于局部,但也可扩散至周围组织。孢子丝菌经淋巴管扩散;着色真菌经血行或淋巴管扩散。
(一)孢子丝菌
孢子丝菌为腐生性真菌,其中主要的病原菌是申克孢子丝菌。人类可通过有创伤的皮肤接触染菌土壤、植物或污染物,引起皮肤、皮下组织及相邻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称为孢子丝菌病。局部皮肤形成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使淋巴管出现链状硬结,称为孢子丝菌性下疳。该病好发于从事农业、园艺、伐木、采矿等职业的人员。亦可经口、呼吸道或动物咬伤、抓伤侵入,沿血行扩散至其他器官。可引起固定型、淋巴管型及播散型皮肤感染,少数可引起骨关节、心、肺、眼及脑膜等皮肤外感染。
过去认为该病是由单一菌种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但近年研究发现该菌是一个不同菌种的复合体,包括狭义的申克孢子丝菌、球形孢子丝菌、巴西孢子丝菌等。它们表型相近,但地理分布、感染部位、易感宿主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不同菌种间的致病性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我国孢子丝菌病病原菌以球形孢子丝菌为主,大部分地区皆有感染,以东北地区较为多见。
(二)着色真菌
着色真菌是分类上相近、引起的临床症状也相似的一些真菌的总称。多为腐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及植物中。一般由外伤侵入人体,感染多发于颜面、下肢及臀部等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呈境界鲜明的暗红色或黑色区,故称着色真菌病。亦可侵犯深部组织,呈慢性感染过程。在机体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时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脑内感染。
三、地方性流行真菌
(一)荚膜组织胞浆菌
荚膜组织胞浆菌在流行地区的土壤及空气中都可分离出。该菌可引起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肉芽肿性病变。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发病率较高,大多数发生在美国。人类和动物吸入带菌尘埃可引起急性肺部感染,突然发生高热、气急、胸痛等症状。免疫力低下者也可以成人播散性感染,有严重症状和肝脾大;或儿童暴发性感染,可迅速导致死亡。
(二)厌酷球孢子菌
厌酷球孢子菌,亦称为粗球孢子菌,生长迅速。该菌引起的球孢子菌病,是美国西南部的地方性流行病。人类和动物常通过吸入含孢子的尘埃,引起急性呼吸器官原发性感染,以肺部感染最常见,症状轻、病程短、常可自愈。偶可播散至皮肤、淋巴结、脑、肝、肾、骨骼等组织形成局部慢性肉芽肿性病变,症状重、预后不佳。
(三)皮炎芽生菌和巴西副球孢子菌
皮炎芽生菌引起的感染又称北美芽生菌病,是一种以肺、皮肤及骨骼为主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主要流行于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该菌可寄生于土壤、潮湿及含有机物的物质上,人类吸入孢子后可引起原发性肺皮炎芽生菌病、皮肤型及播散型皮炎芽生菌病。
巴西副球孢子菌引起的感染又称南美(巴西)芽生菌病或副球孢子菌肉芽肿,是一种侵犯黏膜、皮肤肺及淋巴系统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人体可通过吸入孢子引起原发性肺部感染,即肺型副球孢子菌病;如发生在口腔、鼻腔、眼结膜及肛周,可直接感染或经淋巴、血行播散,皮损呈肉芽肿或溃疡,即皮肤黏膜淋巴管型副球孢子菌病;如播散至肝、脾、小肠、泌尿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等组织器官引起肉芽肿和化脓性结节,即播散型副球孢子菌病。
(四)马尔尼菲青霉
该菌引起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是一种广泛性播散性感染,常累及肺、肝、皮肤、淋巴结等多种组织和器官。该病好发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广西、广东等地均有报道。可发生于健康者,但更多见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四、深部感染真菌
侵犯表皮及其附属器以外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原性真菌或机会致病性真菌称为深部感染真菌。近年来,由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不断增多,导致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日益增加,严重威胁病人的健康和生命。
(一)假丝酵母
假丝酵母属中有80余个种,其中10余种可引起机会致病性感染。白假丝酵母是本属最常见的致病菌,可引起皮肤、黏膜和内脏的急、慢性感染,即假丝酵母。
(二)隐球菌
隐球菌属种类较多,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在土壤、鸟粪尤其是鸽粪中大量存在,也可存在于人体的体表、口腔及粪便中。新生隐球菌是该属引起人类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种。
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多糖是重要的致病物质,有抑制吞噬、诱使动物免疫无反应性、降低机体抵抗力等作用。该菌可侵犯人和动物引起隐球菌病。多数引起外源性感染,也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它是机会致病菌。由呼吸道吸入后引起感染,初始感染灶多为肺部。肺部感染一般预后良好。但从肺部可以播散至全身其他部位。播散病灶可发生在各个脏器,皮肤、黏膜、淋巴结、骨、内脏等均可受累,最易侵犯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的隐球菌病预后不良,如不治疗,常导致病人死亡。
(三)曲霉
曲霉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种类繁多,可达余种。少数属于机会致病菌,主要有烟曲霉、黄曲霉、构巢曲霉、黑曲霉及土曲霉5种,其中烟曲霉感染最常见。
曲霉能侵犯机体许多组织器官,统称为曲霉病。近年来,侵袭性曲霉病发病率不断增高,在丝状真菌深部感染中居于第一位。免疫功能受损人群极易感染。
1.肺曲霉病
1)真菌球型肺曲霉病:又称局限性肺曲霉病。是在器官早已有空腔存在的基础上发生,如结核空洞鼻旁窦或扩张的支气管。此时,曲霉不侵犯组织,不播散。这种病例应着重治疗原有的疾病。
2)肺炎型曲霉病:曲霉在肺内播散,引起坏死性肺炎或咯血,并可播散到其他器官。本病常见于免疫缺损或免疫受抑制的病人。
3)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一-种超敏反应性疾病。
2.全身性曲霉病
原发病灶主要在肺,少见于消化道,多数是由败血症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本病多发生在某些重症疾病的晚期。
3.中毒与致癌
有些曲霉产生的毒素,可引起人或动物急、慢性中毒,损伤肝、肾神经等组织器官。特别是黄曲霉毒素与人类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四)镰刀菌
镰刀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多腐生于植物,极易污染各种粮食。在临床上引起的感染统称为镰刀菌病,包括一些浅部真菌感染,如真菌性角膜炎、甲真菌病、足菌肿;亦可引起深部真菌感染,多从鼻窦,呼吸道及皮肤入侵,感染肺、肝、脾、肾等其他器官。
(五)毛霉
毛霉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常引起食物霉变。毛霉引起的感染称毛霉病,通常发生于重症疾病病人的晚期,机体抵抗力极度衰弱时合并本菌感染。
毛霉感染多首先发生在鼻或耳部,经口腔唾液流入上颌窦和眼眶,引起坏死性炎症和肉芽肿,再经血流侵入脑部,引起脑膜炎。亦可扩散至肺、胃肠道等全身各器官。由于本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诊断困难,故死亡率较高。
(六)肺孢子菌
肺孢子菌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多种哺乳动物肺内,该菌曾被称为肺孢子虫,因其具有原生动物的生活史及虫体形态而被归于原虫。近年发现肺孢子菌的超微结构以及基因和编码的蛋白均与真菌相似,故将其归属于真菌。
肺孢子菌经呼吸道吸入肺内,多为隐性感染。对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引起机会感染,即肺孢子菌肺炎。近年来已成为AIDS病人常见的并发症,美国约有90%的AIDS病人合并该病。发病初期为间质性肺炎病情迅速发展,重症病人因窒息在2~6周内死亡。该菌也可引起中耳炎、肝炎、结肠炎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