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肠道感染专科治疗医院 >> 肠道感染预防 >> 感染amp病例孩子尿检异常11年
作者:黄河玉、李玉峰等
编辑:谢秋玲
审阅:黄丽素
病史介绍
病史特点:
1.患儿,男,11岁,山西人。
2.主诉:反复尿路感染伴尿检异常11年。
3.体检:体温37.3℃,血压/65mmHg,呼吸25次/分,心率88/次分,神志清,精神反应好。无特殊面容,心肺、腹部、皮肤粘膜、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无阳性发现。尿道口亦无明显红肿。
4.外院检查:
年-年期间,多次尿常规示WBC+~3+,镜检WBC42-/HP,偶有隐血;泌尿系统B超示左肾较对侧小,左肾积水,输尿管间断显示,未见扩张,右侧分支肾及肾积水。
年3月11日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右侧分支肾盂,肾小盏饱满,左肾显影浅淡,左肾盂饱满-轻度积水。
年3月17日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未见异常。
年8月2日SPET/CT检查:1.右肾血流灌注及功能大致正常,肾积水,速尿介入后肾内显像剂;2.左肾影小,血流灌注少,功能重度受损,速尿介入后肾内显像剂基本清除;3.左肾GFR8.2ml/min,右肾GFR58.35ml/min,总肾GFR66.54ml/min。
5.出生史:患儿系早产儿,孕35+2周顺产娩出,出生体重2.6kg,生后曾入住当地新生儿科,具体不详。生后生长发育基本同正常同龄儿。
具体就诊过程如下图:
讨论
入院后,清洁中段尿培养、血培养(双瓶)、细菌内毒素、真菌葡聚糖试验均阴性,肾功能提示尿素氮、肌酐增高。泌尿系统B超示左侧输尿管反流可能,左肾轻度积水、左肾疤痕形成可能;右肾双肾盂畸形(Y型)可能。肾动静态显像常规及腹部MRI见下图。
1.患儿在外院多次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血培养均为阴性,是否为感染?首先,患儿新生儿期即开始出现发热,尿常规示白细胞阳性,但新生儿尿路感染的症状与体征有很多且非特异性,需与败血症等相鉴别,有时也可共同存在。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尿常规中白细胞持续阳性,但多次尿培养及血培养均为阴性,结合患儿无结核接触史、入院后T-SPOT阴性等,可排除肾结核的可能;患儿既往定期随访中,虽每年都有排尿困难一次,但未诉有腰痛或腹痛等症状,多次泌尿系统B超亦未提示肾结石可能,故同样可排除肾结石可能;患儿此次入院检查示肌酐升高,但既往随访并未提及这一检查,且缺乏肾脏组织的病理学依据,急性间质性肾炎诊断依据不足。基于此,目前仍考虑该患儿尿路感染可能性大。由于患儿慢性病程中,未查到明确的病原菌,抗生素治疗均为经验性用药,疗效欠佳,要想到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是否为某些特殊的病原体或者耐药病原体?
其次,“清洁中段尿”其实并不属于无菌体液。微生物室一般取10ul尿液,接种于培养基上培养48h以上,如果是特殊病原感染(如结核杆菌、真菌或L型菌等),可能因为选用的培养基不合适、尿液含菌量低或培养时间不够长而产生假阴性。
再次,新生儿时期的尿路感染无明显特异性,通常与菌血症和先天性肾脏及泌尿道异常有关。2岁的幼儿,由于其自诉能力差,不能很好表达自己的感受,通常难以区分肾盂肾炎和膀胱炎。大龄儿童的尿路感染症状可能包括发热、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以及腹痛等,本病例中的患儿,定期随访中,只是每年有一次排尿困难,但无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膀胱刺激征不明显,故仍考虑上尿路感染的可能性大。由于患儿既往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均无效,尚需考虑有无其他混杂因素,是否存在其他病原体导致的多重感染。
基于此,寻找病原学依据成为目前诊疗的关键!
2.如何获得精准的病原学诊断?
入院后,在儿童感染疑难多学科联合门诊的感染科、肾脏科、药剂科、微生物室、影像科等多学科讨论后,我们进行了B超引导下的膀胱穿刺,留取膀胱尿液直接注射进入血培养瓶送检,并床边接种平板,同时将膀胱尿液送二代测序。
迟到的真相
膀胱穿刺尿液培养为毛霉菌,二代测序检出米根霉。至此,真相大白!
A.35℃,48h后血平板上见大量白色气生菌丝生长
B.乳酸棉兰染色镜检见宽大无分隔菌丝及圆形孢子囊
微生物培养与二代测序结果完美吻合!查询文献,获悉目前有关毛霉菌病的治疗主要来自欧洲微生物与感染协会(EuropeanSocietyofClinicalMicrobiologyandInfectiousDiseases,ESCMID)真菌感染学组(FungalInfectionStudyGroup,EFISG)及欧洲临床真菌学联盟(EuropeanConfederationofMedicalMycology,ECMM)的专家共识。对于婴幼儿,推荐首选两性霉素B联合手术治疗。患儿肾动静态显像结果提示左肾皮质萎缩,功能重度受损,保留左肾对于改善预后意义不大,还可能成为一反复感染的病灶,建议手术切除病肾,跟家长充分解释病情后,家长要求先内科保守治疗。
但是新的难题又来了,单用两性霉素B治疗是儿童毛霉菌感染的次选方案,目前有关两性霉素B的用量尚存在争论,有文献认为两性霉素B使用剂量为5mg/kg/d时,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超过这一剂量会导致肾毒性增加1。该患儿左肾萎缩伴左肾功能差,两性霉素可能会加重肾功能损害。
因此,经儿童感染疑难多学科联合门诊讨论后,得出如下意见:1.推荐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手术治疗清除受累脏器或组织。起始剂量0.1mg/kg/d(优选的,4.3mg首日),注射用水稀释溶解并振荡摇匀后加至5%葡萄糖ml内静脉滴注,第二日开始剂量增加0.25-0.50mg/kg/d(优选的,10mg次日),之后剂量逐日递增至维持剂量:1-3mg/kg/d(优选的,逐步双倍剂量递增,20mg-40mg-50mg+GSmlqd)。输液浓度以不大于0.15mg/ml为宜,输液过程中注意避光。2.文献报道1,两性霉素B可导致肾毒性,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以及I型肾小管酸中毒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等,其相关的肾毒性一般可在停止治疗后逆转,然而,若继续用药可再次出现肾功能障碍。因此,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相关副作用。3.结合指南,试用两性霉素后定期复查,无效时建议外科手术切除左侧病肾。
“内外兼修,终尘埃落定”
经规范治疗后,效果并不理想,复查尿常规未见明显好转。因此我们继续与患儿家属沟通,希望征得家属同意,能够切除左侧病肾,最终患儿家属同意手术治疗,并于年3月6日我院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肾切除术+肾周粘连松解术,术后病理提示:“左肾+输尿管”肾盂肾盏扩张,腔内见大量真菌菌团(毛霉菌),粘膜被覆尿路上皮局灶萎缩、变薄,粘膜下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髓质肾小管内积脓;输尿管充血,水肿,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术后继续予两性霉素B巩固治疗,定期复查泌尿系B超及尿常规,右肾积水逐步好转,尿常规恢复正常,好转出院,门诊随访。
最终诊断:米根霉尿路感染、左肾积水、右肾双肾盂、慢性肾脏病(CKD2期)、肾囊肿、左肾切除术后
背景知识介绍
毛霉病菌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真菌,常见于腐烂的有机物中,如面包、堆肥箱和动物粪便等2。毛霉病(Mucormycosis)是毛霉目中某些菌种引起的人类感染性疾病,其中根霉属(47%)是引起毛霉菌病的最常见病原2,病情通常呈急性快速发展,少数为慢性病程,为机会性感染,主要感染糖尿病患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免疫缺陷患者、烧伤或其他外伤患者,主要经吸入孢子、食用污染食物等途径传播,可累及鼻、脑、肺、胃肠道和皮肤等器官,共同特征为血管壁破坏、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梗塞,产生黑色坏死性损害。关于诊断,其局限性(即培养和组织学)仍然存在,在这些生物体引起的感染中,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等公认的真菌生物标记仍然为阴性。目前毛霉菌病的治疗,来自ESCMID及ECMM的专家共识建议,初始治疗推荐两性霉素B脂质体5mg/kg/d,联合手术治疗清除受累脏器或组织,对于拯救性治疗,推荐使用泊沙康唑mg/d连用4天或2天,小于13岁的患儿,泊沙康唑剂量需根据体重计算3-5。
毛霉菌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少见,目前仅有中国和印度有相关的病例报道,多累及单侧肾脏,部分累及双侧肾脏,绝大多数死亡率高达46.2%,尤其是双侧肾脏累及的患者,死亡率高达%。此病例中,患儿系早产儿,生后当地ICU住院治疗。据文献报道,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逐年增加,尤其是早产儿,可能与其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相关。由于没有晚期妊娠时经胎盘转运的母体IgG,所以早产儿循环中的母体IgG水平较低。即使有足够浓度的IgG,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调理作用和补体功能也并不完善。中性粒细胞减少也是假丝酵母菌感染早产儿中的常见表现。早产儿的上皮屏障尚未成熟,其皮肤和黏膜屏障薄弱、易于破坏,所以提供的保护作用很小。NICU中,新生儿真菌感染发病率0.5%-2%,而低出生体重儿(0g)感染风险最高为5%-15%6。考虑患儿当时属于相对免疫低下的状态,感染毛霉菌后形成一个慢性病程。医院治疗过程中,结合患儿的肾脏功能及临床多学科的意见,最终采用了两性霉素B阶梯剂量增加联合手术切除病肾的治疗方案,有效改善了患儿的预后。思考
这是一例反复尿常规异常的病例,临床考虑泌尿道感染,但始终没有病原学证据,经验性给予多种抗生素治疗无好转,医院,仍没有明确的结果,给患儿和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压力。临床工作中,当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无效时,我们不能忽略某些特殊的病原菌感染。此外,我们需要与辅助科室积极沟通,改进临床取样及送检方法,并利用新型病原学检测技术提高检出率,指导临床诊疗。面对疑难病例,临床科室要注重不同亚专科间、辅助科室间的协作,也许临床上被忽略的细节会成为破解谜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ChiouCC,WalshTJ,GrollAH.Clinicalpharmacologyofantifungalagentsinpediatricpatients.ExpertOpinPharmacother;8(15):-89.2.Laniado-LaborinR,Cabrales-VargasMN.AmphotericinB:sideeffectsandtoxicity.RevIberoamMicol9;26(4):-7.3.EnochDA,YangH,AliyuSH,MicallefC.TheChangingEpidemiologyofInvasiveFungalInfections.MethodsMolBiol;:17-65.4.MartyFM,Ostrosky-ZeichnerL,CornelyOA,etal.Isavuconazoletreatmentformucormycosis:asingle-armopen-labeltrialandcase-controlanalysis.LancetInfectDis;16(7):-37.5.CornelyOA,Arikan-AkdagliS,DannaouiE,etal.ESCMIDandECMMjointclinicalguidelinesfor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mucormycosis.ClinMicrobiolInfect;20Suppl3:5-26.6.PrakashH,ChakrabartiA.GlobalEpidemiologyofMucormycosis.;5(1).7.BenjaminDK,Jr.,StollBJ,GantzMG,etal.Neonatalcandidiasis:epidemiology,riskfactors,andclinicaljudgment.Pediatrics;(4):e-73.end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新华小儿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