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肠道感染专科治疗医院 >> 肠道感染预防 >> 卫生保健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由相应的肠道致病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指人体被致病菌感染后,病菌在肠道内繁殖且散发毒素,破坏肠粘膜组织,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和损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人体一旦被传染,患者由粪便(或其他排泄物及呕吐物)排出病原体,病原体将再次污染他人,这样的传染病就是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包括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副霍乱以及食物中毒等,阿米巴原虫引起的阿米巴痢疾,以及秋冬季常见的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病等。
临床表现
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1.水源性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可使水受到污染。水源受到污染后可引起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霍乱、伤寒、菌痢被称为三大水媒病。
2.食源性传播: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在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容器、进餐用具、手的接触、施用粪肥及被昆虫污染等。
3.直接性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被致病菌污染的衣物、文具、门把手、钱币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直接接触含病原菌的呕吐物或排泄物也能传播。
4.虫媒性传播:苍蝇、蟑螂等都能起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甚至繁殖。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也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
防范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关,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洗发、自带水杯和纸巾、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规范的洗手是避免接触感染的最重要和有效的预防措施。饭前便后、照顾婴幼儿和病人及老人前后、准备和加工食物前,需用肥皂和清水认真洗手。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喝开水,不吃生冷食物,不与别人共用水杯。良好的饮水卫生和饮食卫生能避免肠道致病菌的食源性传播和水源性传播。
3.做好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对病人的呕吐物及粪便要及时消毒处理,确保周围环境的清洁;被污染衣物应该用肥皂水彻底清洗;
4.严把食品采购质量关,不食用变质、变味及存在安全隐患的食物。食品加工应做到生熟分开。避免到卫生环境不佳的地方用餐。必须使用消毒后的餐具,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5.提高身体素质。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均衡,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