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肠道感染专科治疗医院 >> 肠道感染预防 >> 血常规能够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大多教课书给的知识点是,血常规能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比如:一般来说,WBC计数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临床上,血常规中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传统的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的筛查工具之一,WBC计数也常被用来作为评估发热患儿发生严重疾病风险的标准之一。
然而事实上,血常规并不能很好区分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原因如下:
(1)WBC计数降低也可能是严重细菌感染的表现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如果遇到侵袭力强的细菌感染,那么感染就无法局限并可能会在短期内播散,从而引起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比如流感,在最初数天内WBC计数大多减少,中性粒细胞也明显减少,在并发肺炎时,WBC计数可能并不会增高,反而还会进一步下降,甚至低至(1~2)×10*9/L,此时可能就不是单纯的病毒感染,而是并发严重的细菌感染了。
(2)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都增高,也不一定就是细菌感染
尤其是疾病早期,随着病程的进展,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就开始下降了,而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则开始增高。另外,有些免疫缺陷的患儿即便在没有感染存在时,WBC和中性粒细胞也是会持续增高的。
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的时候WBC计数可正常或偏低,以后逐渐升高,>10×10*9/L,甚至高达(30~50)×10*9/L,但这并不是细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
(3)仅用外周血WBC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作为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筛查工具既不敏感,也非特异
如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等急性反应标志物也一样,都不能单独或联合用来区分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也不能很好地预测是否存在严重的细菌感染。使用这些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去区分细菌及非细菌病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低,难以得出一个折点标准,尤其是3个月龄以下的小婴儿。
戳原文,检验医学职考推荐用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