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介绍:

1,手足口病。

2,细菌感染反复发烧导致败血症。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5岁以下易得。

夏秋之交都有发病,9月是高峰期,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没有并发症的患儿,一周左右即可痊愈。少数患儿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极少有后遗症。

典型症状:

斑丘疹(73%)

腹痛(63%)

口痛(62%)

侵蚀性水疱(60%)

红晕(60%)

水泡(59%)

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一般经过良好,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发生时,病儿常以发热起病,其热度不等,也有不发热者,但以低热者居多约点半数,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厌食等症状,临床以口腔,手足疱疹为主要特征,口腔疱疹见于舌,颊粘膜,硬腭,口唇,咽及扁桃体,约3mm大小,并迅速破溃形成溃疡,皮疹多见于手足远端,手指指间,足跟边缘和甲周,手掌和足跖亦多见,下肢及臀部可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样皮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疹数目少的仅几个,多的几十个,一般病程较轻而短,多于1周左右痊愈,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它的潜伏期是3—8日。

手足口病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

(1)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 

(2)呕吐难以进食者给予输液。当口腔因有糜烂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3)口腔溃疡给予青梅散、金霉素鱼肝油或锡类散外涂,疼痛剧烈涂以利多卡因或苯佐卡因加硼砂甘油,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并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4)皮肤疱疹有继发感染者涂以1%甲紫;

(5)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2.手足口病可能结合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进行治疗。

(1)并发脑膜炎者按照脑膜炎治疗

(2)并发心肌炎者按照心肌炎治疗。

手足口病中医治疗:

1.、中药方剂:

(1)双花防毒饮方剂:金银花,野菊花,蚤休,茯苓,甘草。制法:上药加水ml,浸泡30分钟,以武火(大火)煎煮沸腾,改用文火(小火)煎煮15分钟,煎成药液ml。每日1剂,药液分2~3次服,连续服用7~10天。3岁以下婴幼儿可减量服用。

(2)对急性期出现低热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可用“银翘散”方剂;

(3)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败毒饮”方剂;对出现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用“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方剂。

(4)治疗口疼牙龈肿:可用板蓝根,黄芩、白藓皮,双花,竹叶、薄荷,煎水含漱。

(5)在疾病康复期,对于口干咽痛的孩子可在沙参麦冬汤方剂里,加生地黄、芦根养阴生津,清热润咽。

2.、中成药

(1)玉屏风口服液合板蓝根冲剂,连续服用7~10天。

(2)治疗口咽部疱疹,可用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任选1种,涂搽口腔患处,1日3次;吹敷口腔患处,或口腔炎喷剂喷患处,每日2次。口腔炎喷雾剂对扁桃体炎效果最为明显;对小儿口腔炎有特效;具有一定的祛痰止咳效果;雾化剂型易吸收。

(3)手足疱疹严重者,可用如意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疱疹患处,1日3次。

3.分型治疗:

1)普通型(心脾积热):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其中口舌疱疹色红,疼痛剧烈,患儿流涎较多,纳差,不能进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

清热解毒化湿。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大黄,黄芩,等古方化湿散。

2)普通型(湿热交阻):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口舌疱疹色暗红,疼痛不剧,腹胀,纳差,大便正常或稍溏,舌暗红,苔白腻或稍黄腻。

辛开苦降,清热化湿解毒。

甘草泻心汤加减。

生甘草,半夏,黄芩,黄连,等古方化湿散,分2次服。

3)重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热、皮疹,高热,无汗,烦躁,嗜睡,烦躁,易惊,或伴肢体痿软、瘫痪,舌红,苔白腻或黄腻。

清热化湿,镇肝熄风。

风引汤加减。

大黄,生石膏,寒水石10克等古方化湿散。

重症加减方案:热势较盛,加用羚羊角粉;肢体阵挛重,加用薏苡仁、地龙、木瓜;便秘减赤石脂,后期热退减石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加古方清热通络散。

4、中药预防方剂:

(1)金银花,大青叶,绵茵陈,生苡仁,生甘草。水煎服,一日分两次服用,连续5-7天。本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之功能,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以上为3~6岁剂量,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但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

(2)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除了上述方子之外,还可用灯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对于食欲不振的孩子还可在灯心花方子里增加麦芽,以开胃。

(3)如果孩子手足出现疱疹,则可采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煮沸,冷却至适中温度时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手足口病日常预防:

1、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2、做好晨间检查,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3、对被污染过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极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4、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5、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6、中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可将金银花,茵陈,生薏仁,大青叶(即板蓝根的叶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开后20分钟倒出,当茶饮用,三五天即可,但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除了上述方子之外,还可用灯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对于食欲不振的孩子还可在灯心花方子里增加麦芽,以开胃。如果孩子手足出现疱疹,则可采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煮沸,冷却至适中温度时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

预防措施:

(1)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2)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3)在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4)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5)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幼儿园及小学等机构的预防措施

(1)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消毒的必备品:碘酊、消毒棉球等。

手足口病日常保健: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

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手足口病饮食保健:

饮食注意

第一阶段:病初。嘴疼、畏食。饮食要点: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为了进食时减少嘴疼,食物要不烫、不凉,味道要不咸、不酸。这里介绍一个小窍门―用吸管吸食,减少食物与口腔粘膜的接触。   

第二阶段:烧退。嘴疼减轻。饮食以泥糊状食物为主。举例: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能提供热能、维生素,且润肠通便。   

第三阶段:恢复期。饮食要多餐。量不需太多,营养要高。如鸡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约十天左右恢复正常饮食。

饮食禁忌:

1、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   

2、治疗期间应注意不吃鱼、虾、蟹。

细菌感染介绍细菌感染杆菌,球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和阴性细菌,全身各个器官,各系统都可发生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

病原微生物自伤口或体内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临床上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绀、脉细速、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等。

尤其是老人、儿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不及时及有并发症者,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者脓毒血症。

细菌感染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病毒感染: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及病毒寄主和侵袭组织器官导致炎症损伤而引起的局部症状。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菌病由人体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感染可区分为: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性感染。

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伤口或体内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绀、脉细速、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等。

典型症状:

咽喉疼痛(71%)

心率增快(70%)

咽部灼热疼痛(70%)

高热(60%)

呼吸急促(60%)

惊厥(60%)

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

发病急骤,伴有全身反应如发热、头痛、咽痛、哭闹、烦躁、拒食、颌下淋巴结肿大等,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各处,以舌、唇内、颊黏膜多见。初起为黏膜充血水肿,继之出现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散在、聚集后融和均可见到表面披有灰白色假膜,易于擦去,但留下溢血的创面,不久又被假膜覆盖。

细菌性阴道炎:

此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为阴道异常分泌物明显增多,呈稀薄均质状或稀糊状,为灰白色,灰黄色或乳黄色,带有特殊的鱼腥臭味,由于碱性前列腺液可造成胺类释放,故表现为臭味加重,一般无明显时间性,但在休息状态及心情紧张状态下痒感更加明显,尚有不同程度的外服灼热感。

细菌性肠炎:

发热、腹泻、粪便有粘液或脓血、大便有腥臭味,有的有里急后重感,即使后仍有余便未尽的感觉。

细菌性皮肤病:

1、起病较急,有全身不适、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2、数小时后局部出现境界明显的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周围扩大,有时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疱壁较厚,内容物清亮或浑浊,自觉灼热及疼痛,可伴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3、发生于面部者,红斑先从一侧开始,逐渐蔓延扩大,跨越鼻梁到达对侧面颊,形成蝶形红肿,附近淋巴结肿大疼痛,以后可扩散到头皮及下颌边缘而使整个面部红肿,可因眼睑明显肿胀而睁眼困难。发生于小腿者常有腹股沟淋巴结肿痛。

细菌性肺炎:

多有畏寒,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发热常见,多为持续高热,抗生素治疗后热型可不典型,咳嗽,咳痰甚多,早期为干咳,渐有咳痰,痰量多少不一,痰液多呈脓性,金葡菌肺炎较典型的痰为黄色脓性;肺炎链球菌肺炎为铁锈色痰;肺炎杆菌肺炎为砖红色粘冻样;绿脓杆菌肺炎呈淡绿色;厌氧菌感染常伴臭味,抗菌治疗后发展至上述典型的痰液表现已不多见,少数有咯血和呼吸困难,部分有胸痛,累及胸膜时则呈针刺样痛,下叶肺炎刺激膈胸膜,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腹部,后者易误诊为急腹症,全身症状有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少数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重症患者可有嗜睡,意识障碍,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

细菌感染应该如何预防?

细菌感染最好预防,而且最容易治疗,一般都有特效药,只要治疗及时一般都能治愈。预防只要注意清洁卫生即可防止感染。

1、注意生活起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防止过分疲劳,预防感冒,并进行有效的身体锻炼。

2、多饮水,忌烟酒,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节情绪,防止大怒大悲、多思多虑,应尽量做到知足常乐,性格开朗、豁达,避免过度劳累。另外,患者应注意节制房事,以防损伤肾气,更应注意房事卫生、保持外阴清洁,以防止外邪内侵,加重病情。此外也可以服用人参皂苷Rh2具有抗炎止痛改善睡眠增强食欲轻身延年。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用心为您服务,欢迎大家转发和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疗好
北京什么医院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puw.com//mjcczl/631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