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治愈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13813.html

血液病听起来就很可怕,它不仅仅是血液细胞的问题,而且能够引起很多其他的疾病,当出现反复发热、感染、出血、贫血、骨和关节疼痛、肝脾肿大,血象中白细胞异常增高的这些症状时,你可能要警惕是否患上了恶性血液病。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新的化疗药物的上市,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同时由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增多,以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破坏了宿主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使得侵袭性真菌病(IFD)发生率增加,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较单纯合并细菌感染者病死率更高。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如前文所述,由于多种因素使得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上升,这其中涉及了以下这几种危险因素:

1.感染成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初次化疗和复发后化疗的患者感染率更高。有研究显示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系统,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外界病原体易通过飞沫传播而直接进入体内,另外口腔、咽喉部的定植菌是肺部内源性感染的主要途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化疗对皮肤及黏膜(主要是呼吸道、消化道、口腔)造成损伤,病原菌易透过损伤的黏膜而进入血液,造成血流感染;

3.急性白血病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从而加重了感染的风险,感染又使患者处于高分解状态,加上营养不足,两者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

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

随着IFD早期诊断技术的进步,GM试验(半乳甘露聚糖试验)和G试验(1,3-β-D葡聚糖检测)有了广泛开展,其无创、敏感、特异等优势已成为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标准之一,为IFD的诊断驱动治疗提供依据。

近年来,分子生物诊断技术的开展,如基因扩增联合测序法,则可快速、准确地鉴别出恶性血液患者IFD菌种类别,伴随着更多新的检测方法的开展和应用,使得IFD的诊断、治疗更精准,从而降低恶性血液病IFD的病死率。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

1.预防性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因此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在临床上非常必要。国内外的临床研究显示:预防性抗真菌不但可以减低血液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及死亡率,还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

2.目标治疗:达到临床诊断或者确诊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应尽早开始目标治疗,伏立康唑推荐于感染不重,且既往未使用过唑类药物的念珠菌感染患者。同时,伏立康唑也是曲霉感染的一线治疗药物。一般来说,抗曲霉治疗应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期间继续并直到IA的表现完全解决或减少到残留瘢痕,目标疗程为6~12周。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3.经验性治疗和诊断驱动治疗:具有IFD高危因素的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3~7d后若仍持续或者反复发热,则给予经验性抗真菌治疗;QIDeng等1项例患者的回顾性单中心研究指出对于抗病毒、抗细菌治疗后无效的血液肿瘤患者是可以从经验性抗真菌中获益的;疑似IFD但是达不到诊断标准的血液病患者采取诊断驱动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验性治疗的盲目和过度医疗的嫌疑。

我国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念珠菌、曲霉两大类,而伏立康唑为氟康唑的衍生物,抗菌谱广,对曲霉属有杀菌作用,对念珠菌属、赛多孢霉属和镰刀菌属都具有非常不错的抗菌活性,对隐球菌、双相真菌等也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因此,准确运用抗真菌药物可有效降低血液病患者的感染率和提高血液病患者的存活率,伏立康唑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时可作为首选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海燕,龙冰等.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1,20(1):38-40.

2.左微,肖青.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防治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8,13(4):-.

更多健康服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puw.com//mjcczl/1156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