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肠道感染专科治疗医院 >> 肠道感染病因 >> 沙门氏菌引起的肠道疾病防控思路
沙门氏菌导致的肠道疾病
说到鸡的沙门氏菌,本病在雏鸡阶段最容易发生,在育雏阶段的第一周是防治重心,净化工作一定要到位。
沙门氏菌主要有鸡白痢、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是鸡的肠道常在菌群,可以通过母源垂直传播,这在养鸡中非常常见。
沙门氏菌主要表现以鸡白痢为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雏鸡”糊肛“,大多就是沙门氏菌导致。另外,沙门氏菌也会导致鸡心脏,肝脏,胰腺等位置有白色坏死结节;盲肠中有时有干酪栓塞物,这个要注意和盲肠肝炎需要区分,盲肠肝炎除盲肠有栓塞外,肝脏上有隆起的玉米粒大小的溃疡灶。
病原
1、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鞭毛,不能运动,不能形成芽孢和荚膜。
2、鸡伤寒:本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孢,无荚膜,不能运动,在四磺酸肉汤等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鸡副伤寒:本菌革兰氏阴性菌,不产生芽孢,正常带有周鞭毛,能运动。
流行特点
鸡白痢:各品种、各年龄的鸡均可发生,3周龄以内的雏鸡发病严重死亡率极高,成年鸡为慢性,严重影响产蛋,可垂直传播,几乎无法彻底消除。
禽伤寒:多发于成年鸡,小鸡也有时发生,可垂直传播。
禽副伤寒:多发于2周内雏鸡,死亡率很高,可垂直传播。
传染源:病禽和带菌者。
传染途径:经消化道感染健家禽
易感动物:幼龄禽
临床症状
本病常发生在雏鸡出壳后2天~3天,目前这种死亡现象延迟到了4日龄后,病雏鸡精神委顿,缩头颈,闭眼昏睡,绒毛松乱,初期病鸡仅表现食欲减少,继而不食;腹泻,排白色稀浆样粪便,有糊堵肛门现象;严重者因呼吸困难或急性败血症而死亡。
8日龄~12日龄期间死亡率最高。耐过鸡生长发育不良,羽毛干燥,松乱。种雏鸡在成年后带菌较多,未经药物处理鸡白痢阳性率高,可达30%。此种蛋孵化的雏鸡容易发生鸡白痢。育成鸡发病时精神不振,拉稀死亡。成年蛋鸡和蛋种鸡发病,消瘦,排绿色或白色稀粪,产蛋率下降或个别鸡产蛋停止,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健雏率降低,个别鸡突然死亡。
预防措施
1.建立健康鸡群。挑选健康种鸡、种蛋、建立健康鸡群,慎重地从外地引进种蛋。在健康鸡群,每年春秋两季对种鸡定期用血清凝集试验全面检疫及不定期抽查检疫。对60天以上的中雏也可进行检疫,淘汰阳性鸡及可疑鸡。在有病鸡群,应每隔2~4周检疫1次,经3~4次后一般可把带菌鸡全部检出淘汰,但有时也需反复多次才能检出。
2.做好孵化消毒。孵化时,用季胺类消毒剂喷雾消毒孵化前的种蛋,拭干后再入孵。每次孵化前孵房及所有用具,要用甲醛消毒。对引进的鸡要注意隔离及检疫。
3.药物预防。雏鸡出壳后用福尔马林14毫升/立方米,高锰酸钾7克/立方米,在出雏器中熏蒸15分钟。用0.01%高锰酸钾溶液饮水1~2天。在鸡白痢易感日龄期间按0.5%加入磺胺类药,有利于控制鸡白痢的发生。同时建议使用白云牧港纯中药杆浆霍沙防控治疗,效果显著。
4.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如饲养密度大,长途高温或低温运雏,通风不良,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卫生条件不良,饲养管理不善等,都可诱导鸡的发病。
桔梗粉、黄连、木香、花术
本品为棕黄色的粉末:气香,味苦。
清热燥湿;下痢,湿热泄泻。
●纯中药主治霍乱、像膜炎。大肠杆质,为门氏、被菌混合感染,无惠副作用,无耐药性,不易复发。
●本品能有效控制禽霍乱引起的急性死亡(禽目切正常但第二天栋出死禽,且往往是肥壮高产的禽只)。
●大肠杆菌、传染性浆膜炎引起的(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沙门氏菌引起的白痢、伤寒、副伤寒等。
★禽治疗量:2g拌1斤料,重症3g拌1斤料,连用5-7天。
★马、牛90-g;羊、猪15-30g。
重症配合“常独肌梭"饮水,效果更佳。
g袋x25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