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特点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包括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及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两个方面。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移行、定居、发育和繁殖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由寄生虫抗原引起宿主的免疫应答一方面可杀灭寄生虫,减少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另一方面也可产生不利于宿主的免疫病理损害。(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掠夺营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及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均来自宿主,寄生的虫荷越多,对宿主营养的掠夺也越严重。有些肠道寄生虫,不仅可直接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还可妨碍宿主吸收营养,致使宿主较易出现营养不良。2.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和定居可对宿主组织造成损伤或破坏。如布氏姜片吸虫依靠强有力的吸盘吸附在肠壁上,可造成肠壁损伤;并殖吸虫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可引起肝、肺等多个器官损伤;细粒棘球绦虫在宿主体内形成的棘球蚴除可破坏寄生的器官外还可压迫邻近组织,造成多器官或组织的损伤;蛔虫在肠道内相互缠绕可堵塞肠腔,引起肠梗阻。如果寄生部位是脑、心、眼等重要器官,则预后相当严重,甚至致命。3.毒性与免疫损伤寄生虫的排泄、分泌物,虫体和虫卵死亡的崩解物,蠕虫的蜕皮液等可引起组织损害或免疫病理反应。如寄生于胆管系统的华支睾吸虫,其分泌物、代谢产物可引起胆管上皮增生,附近肝实质萎缩,胆管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进一步发展可致上皮瘤样增生;血吸虫抗原与宿主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损伤;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中的囊液如大量溢出,可引起严重的过敏性休克。(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寄生虫一旦进入宿主,机体必然出现防御性生理反应,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应答。通过免疫应答,宿主对寄生虫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作用,有三种不同结果:第一,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并具有抵御再感染的能力,但寄生虫感染中这种现象极为罕见;第二,宿主能清除部分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部分抵御能力,大多数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属于此类型;第三,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甚至大量繁殖,引起寄生虫病,严重者可以致死。许多机会致病原虫感染属于此类。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会出现何种结果则与宿主的遗传因素、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寄生虫种类和数量、寄生部位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宿主的感染程度或疾病状态。第二节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寄生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有不同的发育阶段,其中能侵入人体的阶段称感染阶段或感染期(infectivestage)。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一段时间,若不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这种现象称寄生虫感染(parasiticinfection),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则称寄生虫病(parasitosis)。寄生虫感染的结果可因虫种、宿主的遗传素质、营养和免疫状态等因素而异。(一)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人称带虫者(carrier)。广义的带虫者包括人和动物,由于带虫者能传播病原体,因此在流行病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常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在临床上出现一些症状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逐渐转入慢性持续感染阶段。慢性感染是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之一。在慢性感染期,人体往往同时伴有组织损伤和修复,如血吸虫病流行区大多数患者属慢性感染,这些患者体内既有虫卵肉芽肿的形成,也伴有纤维化的产生。隐性感染(suppressiveinfection)是寄生虫感染的另一重要特征。隐性感染是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某些寄生虫,如蠕虫中的粪类圆线虫和原虫中的刚地弓形虫、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等机会致病寄生虫,在机体抵抗力正常时常处于隐性感染阶段,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免疫功能不全时,这些寄生虫的增殖力和致病力大大增强,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致死。(二)多寄生现象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虫时,称多寄生现象(polyparasitism)。不同虫种生活在同一宿主体内可能会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增加或减少它们的致病作用,从而影响临床表现。如蛔虫和钩虫同时存在时,对蓝氏贾第鞭毛虫起抑制作用,而有短膜壳绦虫寄生时则有利于蓝氏贾第鞭毛虫的生存。(三)幼虫移行症(larvamigrans)和异位寄生是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如犬弓首线虫(Toxocaracani)是犬肠道内常见的寄生虫,然而,如果人或鼠误食了其感染性虫卵,由于人或鼠不是其适宜宿主,幼虫不能发育为成虫,而在体内移行,侵犯各组织器官,引起幼虫移行症。根据幼虫侵犯的部位不同,幼虫移行症可分为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larvamigrans)和皮肤幼虫移行症(cutaneouslarvamigrans)两种类型。内脏幼虫移行症是以内脏器官损害为主,如犬弓首线虫是最常见的内脏幼虫移行症的病原,此外,猪蛔虫(Asacrissuum)、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肝毛细线虫(Capillariahepatica)和斯氏狸殖吸虫(Paragonimusskrjbini)也是常见的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的病原。皮肤幼虫移行症是以皮肤损害为主,如巴西钩口线虫(Ancylostomabrasiliense)和犬钩虫(A.caninum)引起的匐行疹(creepingeruption),禽类的血吸虫引起人的尾蚴性皮炎和斯氏狸殖吸虫童虫引起的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有的寄生虫,如上述的斯氏狸殖吸虫,既可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又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对人体危害较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皮肤或内脏幼虫移行症,在临床上均可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且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球蛋白血症以及IgE水平升高。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这种寄生现象称异位寄生(ectopicparasitism),由异位寄生引起的损害称异位损害。了解寄生虫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现象,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林建银)(文献资料源自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七版,李雍龙主编,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过往章节,点击下划线文字查看
目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第二节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第四节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第二节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第三节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第四节寄生虫的生殖潜能第五节寄生虫的分类系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evpuw.com//mjccyy/11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