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NIFI),是指侵袭深部组织、内脏和全身的真菌感染,包括深部组织感染及真菌败血症。新生儿早期IFI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低血压、呼吸暂停、腹胀等,与其它细菌感染表现难以区别,临床上难以准确诊断从而丧失治疗时机,死亡率极高。

文献显示,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中,真菌所占比例最高[1];新生儿IFI的发病率为10%-25%;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由IFI导致的病死率为26%-66%[2]。

导致新生儿IFI的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属(70%-90%),其次是曲霉菌属(10%-20%),隐球菌属及其它霉菌占比例较小[3]。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3]:①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尤其是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g;②长时间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③各种留置导管如脐动脉、脐静脉导管及PICC;④住院时间长及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⑤长时间输入静脉营养脂肪乳剂;⑥真菌原发定植如口腔、胃肠道、皮肤表面等;⑦其他病理状况如胃肠道疾病、使用H2受体阻滞剂、休克和凝血功能异常等。

根据Cahandetal.报道,延迟新生儿患儿的抗真菌治疗会导致死亡率升高。每延后24小时,死亡率增加10.9%[4]。

因此,做到新生儿IFI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要。关于儿童IFI的诊断,在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指南中做了全面的推荐,包括上述宿主因素,临床证据(发热、咳嗽和影像学证据),微生物学证据以及组织病理学证据[5]。

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包括:①合格痰标本直接镜检发现菌丝,且培养连续2次以上分离到同种真菌;②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阳性;③合格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镜检或培养发现新生隐球菌;④血液标本曲霉半乳甘露聚糖(GM)实验(ELISA)连续2次吸光度指数(GMI)值0.8或单次GMI值1.5;⑤血液标本真菌细胞壁成分(l,3)-B-D-葡聚糖抗原(G试验)连续2次阳性;(6)血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隐球菌抗原阳性。

有确诊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①肺组织真菌培养阳性;②胸腔积液真菌培养阳性;③血液真菌培养阳性(曲霉和除马尼菲青霉以外的青霉需排除污染);④合格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⑤胸腔积液和血液直接镜检发现新生隐球菌。

组织病理学证据则包括肺组织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真菌感染的病理改变以及菌丝或孢子等真菌成分。

最终,依据不同诊断标准进行拟诊、临床诊断和确诊,并指导NIFI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KaufmanDA.JournalofPerinatologyOfficialJournaloftheCaliforniaPerinatalAssociation,,28(6):-8.

2.LeJetal.AntimicrobialAgentsChemotherapy,,57(6):-.

3.TezerHetal.ExpertOpinPharmacother,,13(2):-.

4.CahanHetal.InternationalJournalofPediatrics(2):.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版)[J].柳州医学,,47(3):21-2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puw.com//mjccys/1118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