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肠道感染专科治疗医院 >> 肠道感染预防 >> 粪菌移植治疗自闭症原来ldquo
近日,16岁男孩通过粪菌移植治疗自闭症的新闻上了热搜。阅读3.2亿,影响不小。
很多人看到这则消息,惊讶至极,粪菌移植?是把别人的粑粑弄进自己肚子里吗?听起来就超级重口!
那么,引起广泛讨论的「粪菌移植」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和自闭症相关联的?带着这些疑问,疾控君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粪菌移植」。
什么是「粪菌移植」?
简单来说,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通过一定方式移植到患者的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
因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致病细菌过度生长,引起了复发性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肠道多重耐药菌感染,这种情况是粪菌移植的绝佳适应证,治愈率可达90%以上。作为细菌感染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粪菌移植,被认为是重建肠道菌群最有效的手段。
此外,多种疾病也能从粪菌移植中获益,包括但不限于炎症性肠病、肿瘤合并的肠道疾病、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肝病、糖尿病以及脑肠轴疾病(如癫痫、抽动症、自闭症)等。
例如:
粪便中的部分细菌可以合成5-羟色胺。
5-羟色胺可以调解人的情绪,抑郁症、自闭症都受到它的影响。
报道中的山东潍坊16岁男孩,就是因此原因,通过6次粪菌移植治疗自闭症,效果显著,已经开始与家人沟通交流。
那么「粪菌移植」是治疗疾病的“万金油”吗?
其实不然。粪菌移植从始至终只治疗一种疾病,那就是肠道菌群相关性疾病,同样,粪菌移植的疗效也取决于疾病与肠道菌群相关的程度。
那么「粪菌移植」安全吗?
新移植方法,消除你的忧虑
人类利用粪菌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等书籍都有相应的记载。相比古代直接将粪水喂给患者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现代医学则是用科技的手段来提取粪菌。
回顾粪菌移植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年以前,大多数临床研究是将手工制备的菌液通过多种途径灌人肠道。这种手工制备的过程对操作者是一种挑战,不仅制备方法粗糙,安全性不稳定,质量不可控,而且还有人们感到厌恶、对粪便中所含病原体的担忧以及有失尊严的心理影响。很多患者不接受这项技术,医生也不愿意开展。
相关团队在年开始致力于这项技术的方法学研究,两年后,研发出智能的粪菌分离系统和相关新移植途径,逐步取代了传统手工制备粪菌移植的方法。团队把这种方法命名为洗涤菌群移植,年7月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了《洗涤菌群移植方法学南京共识》。研究证明,洗涤菌群移植的关键价值在于将粪菌移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了70%以上。
例如:
通过结肠植管为患者输入菌液。
这个结肠植管技术学名是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国际权威杂志《消化道》发表的指南中被推荐。结肠带管状态不影响患者活动、排便,多数情况下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般来说结肠带管可以保留7-10天。
当然,任何一种治疗都存在风险,粪菌移植亦然。年,美国两名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在接受粪便微生物组移植后病倒,其中一人死亡。这两名患者接受了同一名供体的移植样本,其中的多重耐药性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杆菌)未被检测发现。移植后,多重耐药性细菌引发细菌感染最终致一名患者死亡。
「粪菌移植」,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已经逐渐应用到更多病患上。而对于我们健康的人而言,肠道菌群繁殖飞速,基本每20分钟即可繁殖一代,为了最大限度确保我们体内的菌群平衡,疾控君建议大家饮食平衡,调整肉类和蔬菜水果比例,合理膳食,有助于肠道益生菌的繁殖,对抗致病菌,从而降低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健康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