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夜班打工人,什么时候吃饭最健康?

图自网络

曾有研究指出,昼夜轮班制的工人,如杂货店库存员、酒店工人、卡车司机、急救人员等,比普通人面临更高的糖尿病、心脏病和肥胖风险。对此,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展示了一种潜在的有效干预手段。

实验中,19名健康的年轻参与者(7名女性和12名男性)被随机分配成两组,模拟14天夜班环境工作的作息表,一组在夜间用餐,模仿夜班工人的典型用餐时间,而另一组则在白天吃饭。随后,研究人员评估用餐时间对他们身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通过这项小型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发现,夜间饮食会提高血糖水平(糖尿病的风险因子之一),而将饮食限制在白天可以防止这种效果。具体而言,在模拟夜间工作期间,夜间吃饭的人的平均血糖水平增加了6.4%,而白天吃饭的人没有显著增加。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影响背后的机制很复杂。他们认为,夜间饮食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是由昼夜节律失调造成的。这项研究表明,身体昼夜节律与禁食/进食周期的时间错位对血糖有着重要影响,并提出白天饮食通过更好地匹配这两个中枢和外围“时钟”,对血糖带来了正面影响。

这项研究强化了一种观念,即你什么时候吃饭会影响健康结果,例如血糖水平。

更多前沿科学资讯

02

基因基础表明,自杀不仅仅是由精神疾病驱动的

图自网络

自杀是全球性的公共问题,每年造成近80万人死亡,据估计,在每一次自杀死亡中,非致命性的自杀企图就发生了超过20次,也是造成残疾、生活质量下降以及社会和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其中,很多自杀想法和行为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支持和治疗缓解。

为了找到更丰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方法,一个由国际自杀遗传学联合会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联盟进行了一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深入探究自杀想法背后的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小组扫描了近55万人——其中近3万人曾试图自杀——DNA序列中超过万种的共同变异,寻找那些企图自杀者共同的基因标记。研究人员发现,在7号染色体的一个基因组区上存在提高自杀风险的DNA变异。

另外,研究也对自杀未遂、精神疾病和非精神病危险因素的共同基因基础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自杀未遂的基因基础与精神疾病,特别是严重抑郁症的基因基础有很强的重叠性,同时与吸烟、疼痛、冒险行为、睡眠障碍等因素背后的相关基因也有一定的重叠,而且这种重叠在不同的精神疾病下基本维持不变。

这意味着自杀企图不仅仅是精神疾病的生物学结果,而是与非精神病的危险因素共同驱动的。

03

戒烟后,肠道微生物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

图片来源:魏茨曼科学研究所

很多戒烟人士经常会有这样的疑虑:戒烟后体重是不是会大幅增加?

在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中,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吸入香烟烟雾的老鼠尽管摄入了高脂肪和高糖的饮食,但体重却没有增加——当吸烟停止时,老鼠的体重迅速增加。这个现象在戒烟的人身上也经常发生。

但是,在小鼠服用了用于消耗其肠道微生物群的广谱抗生素之后,它们“戒烟”后的增重现象减轻了很多,无论饮食如何都能保持苗条数月。

显然,香烟里的化合物(如尼古丁)从血液中渗入了“吸烟”小鼠的肠道,从而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进而改变了身体的新陈代谢。通过实验,研究人员证实了肠道微生物是“戒烟”小鼠体重增加的主要调节剂。

同时他们分析了当宿主暴露于香烟烟雾时,微生物组产生或改变的数千种潜在生物活性代谢物。他们确定了两个小分子——二甲基甘氨酸(DMG)和乙酰甘氨酸(ACG),可以解释戒烟的代谢后果。研究人员进一步表明,即使在不吸烟的环境中,这两种分子也能够改变体重。

最后,研究人员评估了96名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微生物组。他们发现吸烟者的微生物组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与小鼠“吸烟者”中发现的相似,包括DMG及其中间产物水平的增加。

04

人类活动是植物群落同质化的最大驱动因素

图自网络

众所周知,人类活动导致了生物群落变化,物种灭绝、外来植物的引入、气候变化和污染等都是主要驱动因素。尽管科学家对此进行了不少研究,但大多数调查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puw.com//mjccby/157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