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寄生虫病在小儿时期并不少见,其中蛔虫病是最常见的一种。过去蛔虫感染率在城市高达70%,农村更高到90%以上。

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寄生虫病确实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是近年蛔虫的感染率在城市仍有20%左右,在农村40%左右,而蛲虫的感染率还要高一些。

不少家长认为蛔虫及蛲虫病是常见的病,无足轻重,当孩子面部出现“虫斑”、夜间磨牙或有腹痛时,常自选驱虫药给孩子服用,有的不见大便中有虫驱出,反复用药。

然而驱虫药的选用是有讲究的,用法不当可能发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常用的驱虫西药

过去常用山道年驱虫,但其毒性较强,不宜在体内久留,常与泻药同用。

由于对成虫仅有麻痹作用,对虫卵没有杀灭作用,排出体外后造成再传播,故目前己不用。

近年新研制的驱虫药苯咪唑类药有广谱的驱虫效果,它可干涉寄生虫体内代谢,从而影响其生存能力,并对虫卵发育成幼虫有抑制作用。

给药后不需同时服用泻药,在服药后的2-4天可见到虫体排出。目前常用的苯咪唑类有三种,即左旋咪唑(又称肠虫净)、甲苯咪唑(又称安乐士、驱虫康)、阿苯达唑(又称肠虫清)。以上三药虽然副作用不大,但也会引起恶心、呕吐及腹痛。

近年发现个别病人服以上药后10-40天会出现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如头晕、情感淡漠、头痛,甚至抽筋、瘫痪,称为脑炎综合征。

因此有咪唑类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的小儿不宜服该药,而对其他药物有过敏的也要慎用。

最好在医师指导下用药,不要自行购买服用。

常用中药驱虫药

?使君子:是常用的中药驱虫药,所含的使君子酸钾对蛔虫有麻痹作用。由于味甜,小儿易接受。一般可炒香后嚼服,每天每岁1粒半,总量不超过20粒。要注意不能过量服,否则引起呃逆、呕吐、眩晕等反应。

?苦栋根皮:可麻痹蛔虫,效力比使君子更强,可单用煎汤服,也可制成糖浆服。小儿用量为6-12克。少数患者可引起头晕、恶心、腹痛、呕吐,甚至肝功能异常,所以对有肝脏疾病的患儿不宜应用、

?槟榔:能杀灭多种肠道寄生虫,并有轻泻作用,使虫体易排出。与南瓜子一起应用,驱绦虫效果好。常用6-12克。服用后可能会腹泻、多汗。

?贯众:对蛔虫、蛲虫有驱除作用,常与其他杀虫中药配合应用。除了驱虫外,还有清热解毒作用,可以治疗风热感冒和便血。常用10-12克。

?雷丸:主要用于蛔虫和绦虫。所含有的雷丸素是驱虫的主要成份。因雷丸素不耐热,只能做成丸剂或散剂服用。每次3-6克,研粉吞服。

?乌梅丸:以乌梅为主的多种中药组成。对阵阵腹痛伴有呕吐的胆道蛔虫症有效。每次10克,一日二次。

服驱虫药时应注意什么

?以前服驱虫药要忌口,而目前的驱虫药不需严格地忌口,在驱虫后可吃些富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蛋、豆制品、鱼、新鲜蔬菜。

?驱虫药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饮食要特别注意定时、定量,不要过饱、过饥,过量的营养反会使胃肠道功能紊乱。

?服驱虫药后要多喝水,多吃含植物纤维素的食物,如坚果、芹菜、韭菜、香蕉、草莓等。水和植物纤维素能加强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可及时将被药物麻痹的肠虫排出体外。

?要少吃易产气的食物,如萝卜、红薯、豆类,以防腹胀。也要少吃辛辣和热性的食品,如茶、咖啡、辣椒、狗肉、羊肉等,因这些食物会引起便秘而影响驱虫效果。

?钩虫病及严重的蛔虫病多有贫血,在驱虫后应多吃些红枣、瘦肉、动物肝脏、鸡鸭血等补血食品。

?在夏季进食生冷蔬菜和水果最多,感染蛔虫卵的机会大,到了秋季,幼虫长为成虫,都集中在小肠内,如此时服驱虫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您可能还想知道:

冻疮

冬季进补

小儿捏脊

厌食

发烧

乙型流感

拉肚子

红眼病

睡觉问题

猩红热

晕车

食疗

打嗝

哭闹

夜惊丨意外伤害丨疫苗接种丨春天饮食丨三浴丨舌苔丨指甲丨喂药技巧丨尿床丨小儿肥胖丨小儿逆反丨小儿妇科病丨恋物丨戒奶嘴丨奶粉过敏丨红屁股丨婴儿猝死丨水痘丨母乳喂养丨生长激素丨中医偏方丨中药禁忌丨胆小丨咽炎丨中耳炎丨口臭

??

更多常见病文章

如发送“感冒”,或“厌食”等

本文作者:

医院时毓民教授

如果您有关于育儿相关问题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puw.com//mjccby/1041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