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s://m-mip.39.net/nk/mipso_4892467.html

本文刊于:发育医学电子杂志,,8(2):97-98

作者:封志纯

基金项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资助项目()

  年4月,广东医院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以下简称顺德事件),导致多名新生儿死亡。虽然,肠道病毒感染所致重症患者主要为新生儿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目前尚未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但其之凶险以及我们在认知和对策方面的模糊,所得教训同样刻骨铭心;更何况每年随着我国气候变暖,自南向北会逐渐步入肠道病毒流行季节。痛定思痛,我们新生儿科医疗人员要在新一年的夏季到来之前抓好新医院感染防控的准备工作,以免重蹈覆辙。

01

对防控必要性认识的准备

  以前很少有机构常规医院感染的研究,其发生率可能被低估。这种现象往往归因于以下3点:一是新生儿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症状重叠,二是难以获得病毒感染实验室确认,三是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

  医院感染发生率中,病毒性大大低于细菌性,但前瞻性研究表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脓毒症患儿中病毒感染检出率为6%~10%。全球感染暴发数据库显示,医院感染暴发大约2/3发生在NICU,其中不乏肠道病毒感染。可见,医院感染在NICU并不少见。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病毒特别是医院感染。虽然年安徽省黄山市和辽宁省沈阳市各有NICU发生柯萨奇B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且在肠道病毒71型(EV71)公共卫生事件之后国内有零散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报道,但均未引起业界足够重视。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年11月份在珠海组织专家讨论,认为埃可病毒感染于我国NICU发生的面积和危害远超出原有的估量,对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防控的认识要提升到怎么重视都不过分、怎么严格都不过分的高度。

02

对防控相关知识的准备

  普及肠道病毒已知基础和临床理论,特别是其特殊性,是科学防控的基础。肠道病毒是相对稳定的病毒,具耐酸性、pH值为3时仍保持传染性,抵抗乙醚、乙醇和异丙醇;但在加热(56℃)、甲醛、加氯溶液、紫外线照射时很快失活。我们需要检视NICU单含醇手消液、废除紫外线消毒等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肠道病毒感染在温带地区夏季和秋季感染率较高,在热带地区全年均会流行;所有年龄组均可感染,但婴儿的感染率高于年龄比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几倍;孕妇肠道病毒感染通常不引起重症,但感染发生在围产期时垂直传播给新生儿的概率很大;表明我国大部分区域的新生儿都是防控的重点人群。

  国外资料显示,高达60%受感染婴儿的母亲在临产前1周有发热史,肠道病毒感染重症新生儿大多数由母亲传染;原发感染者持续排毒在上呼吸道为1~3周,在粪便可达8周。说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不可忽视对母亲的溯源。

  新生儿易感染肠道病毒,可表现自限性非特异症状或危及生命的重症;重症最常见病原是柯萨奇B组病毒2~5型和埃柯病毒11型;埃可病毒9、11和30型是大规模疫情暴发的原因;故防控要特别   目前,我国缺乏产科和新生儿科肠道病毒流行的资料,全球对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重症的病理和临床均未有清晰指引。但是,我国生物医学技术的现有水平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研究的可能。

  依托国家病原学专业机构,组织多中心产科和新生儿科肠道病毒和母婴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获取我国分纬度区域肠道病毒流行规律和母婴垂直传播的证据,将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制定防控策略。

  处置顺德事件过程中,有临床团队观察到血液某类抗原抗体反应或细胞活化指标的异常,支持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介导免疫反应的基础研究结果,强烈提示新生儿肠道病毒重症感染的本质可能是病毒激发的免疫反应综合征;还有临床团队分别观察到应用中成药或大剂量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以减少重症发生或死亡;这些启示都值得组织力量进一步研究。

  前述珠海会议上已就研究事项达成了一致意见,望各有关机构积极兑现承诺,以此为契机开创我国新生儿业界务实协作研究的新局面。

04

对防控应急处置的准备

  顺德事件中医疗机构表现出不同程度惊慌失措的情况,提示对应急处置的准备也是应补的大课。除遵照国家及医院感染控制的法规、制度之外,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防控有3点需要强调。

  一是建立产、儿科肠道病毒监测网。新一代基因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可区分血清型、识别同源性,肠道病毒在我国自然人群中呈例行季节性流行,在一定时间段常规监测其在产妇、新生儿中的感染,不仅可预警垂直传播趋势,也可发现社区水平传播的风险,起到促进早防、早诊、早治的作用。

  医院感染处理需充分考虑感染3要素在新生儿中的特殊性。顺德事件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NICU感染源可能是患儿交叉感染,也可能是流行季产妇的“群体垂直感染”,非产房来源患儿还可能是“群体社区感染”。且由于垂直感染,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定义仍未形成共识,通常认为生后0~7d出现的是产时或产前所致,故医院感染诊断、定性及溯源应以分子生物学鉴定为依据,并充分调查母亲和社区因素。

  三是有条件的机构,有必要建立“社区新生儿病房/NICU”,专门收容非产房来源的新生儿患者,以切实阻隔来自社区的感染,极大降低无法预知的来自院外的感染源在产房来源新生儿中的传播风险。

参考文献(略)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puw.com//mjccby/1040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