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脓杆菌病是由绿脓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是近几年我国养禽业中出现的新问题。关于鸽绿脓杆菌病也已见有报道。病原本病病原为绿脓杆菌(Pseudomonasaeruginosa)。绿脓杆菌呈世界范围性分布,存在于土壤、肠内容物、下水道污泥、湖泊和沼泽地,有时也存在于井水中。它可引起哺乳类、禽类和爬虫类发病。绿脓杆菌是一种能运动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大小为(1.5~3)微米x(0.5~0.8)微米,单在或呈短链。大多数菌株形成圆形或卵圆形、湿润、光滑而有伞状边缘的菌落。大多数菌株可产生荧光色素,并且可产生弥漫于琼脂培养基中的吩嗪,它在碱性培养基内呈蓝色,在酸性培养基内呈红色。此菌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阳性,需氧,能氧化糖类,不产气。绿脓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它可通过消化道及皮肤黏膜伤口感染动物。主要发生于2周龄左右的雏鸽,但各年龄禽均可感染。临床症状本病的死亡率由低于1%~90%以上。病禽的病程大多不到24小时。表现沉郁,高热,体温可能高达43C以上。主要特征为眼睑肿胀,流泪,闭锁,眼内充满干酪样物质。临诊可见雏鸽食欲下降,生长缓慢,精神委顿,羽毛粗乱无光,下痢,继而鼻瘤肿胀,眼睛肿胀、流泪,形成结痂,双眼闭合或半闭,最后消瘦衰竭而死亡。死亡雏鸽外观消瘦,眼内、鼻腔内充满干酪样物质。肝出血,存在斑块状灰白坏死灶,气囊混浊变厚,内脏器官表面常有出血,肠道可见卡他性到出血性肠炎变化,皮下特别是头周围有时有浆液。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经病原鉴定。一般比较容易从肝、血液或气囊内分离获得绿脓杆菌。此菌可在所有的常用培养基上生长。分离物几乎都能产生荧光色素。据此,很易做出确诊。防治绿脓杆菌有时对庆大霉素、大肠杆菌素、扁桃素、多粘菌素B、新霉素、竹桃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敏感。因此,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的药物均可用于治疗本病。但绿脓杆菌常出现耐药性菌株,应引起注意。预防本病,主要是要抓好饲养管理,在育雏期要加倍注意环境卫生问题,注意鸽舍、笼具或巢的消毒工作,杜绝雏鸽发生皮肤或黏膜损伤。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puw.com//mjcczz/148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