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可能会打击那些正在服用益生菌产品的人,阅读起来或许令你感到不适,但是有些事情,还是知道了更好,请耐心看完本文。

最近几年,益生菌的健康保健功能被不断发掘,笔者也曾本平台上发文对益生菌的诸多优点表示过赞叹。当时,虽然查阅了一些益生菌的研究资料,却没有更深入的思考,所发文章的内容不够严谨。

任何健康产品的功效都是有限的,没有什么东西是能包治百病的,也没有哪一样东西能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保健作用,益生菌自然也不会例外,它们是细菌,并不是“神菌”。

益生菌真的适合所有人群吗?

益生菌产品真的没有副作用吗?

吃进去的益生菌一定能到达肠道发挥作用吗?

益生菌是一类在足够数量时能给宿主带来益处的活性微生物。它们比病毒聪明多了,不给人添麻烦,吃我们吃到肚子里的东西,还给我们提供不少健康方面的好处,是一群和谐友好的寄居者。

人体寄居着很多微生物,分别在皮肤、生殖器、口腔、肠道等部位。在肠道内则住着上百亿、两千多种,它们共分为三个帮派——共生菌(益生菌)、条件致病菌以及病原菌。在这三个帮派中,益生菌是绝对的第一大帮派,因此,肠道菌落能保持平衡健康的状态,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被压制,干不了坏事,人体保持着健康。

当某些原因引发益生菌严重伤亡时,肠道菌落的平衡会被打破,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就可能出来兴风作浪,从而引起人体的疾病。因此,这就成了益生菌在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谈了谈基础理论,接下来进入正题

吃进去的益生菌有多少能活着进入你的肠道?

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主要分为药品和食品(含保健食品)两大类。药品类产品通常菌种成分标注明确、活菌数含量标注明确、生产过程较为规范。食品类产品的品种比起药品类则更为繁多,菌种成分虽然标注明确,但活菌数含量标注常有缺失,食品类产品的质量或许参差不齐。

当然,我们不谈活菌数、质量等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吃进去的益生菌有多少能活着进入你的肠道?

有相关文章指出:国外的研究实验证明,60%的受试者粪便中能够检测出他们所补充的益生菌。因此,胃酸不能杀死全部的口服活性益生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实验只有10名受试者,参与人数过少,根本不具有普遍意义。再者,该实验没说明这60%的受试者补充到了多少益生菌,也没说明那剩下40%的人究竟有没有补充到益生菌。如果剩下40%的人没有补充到任何益生菌的话,那这个失败率可不低啊!

另外,有专业人士曾表示:现在开发的益生菌菌种都是耐胃酸的品种,吃到肚子里不会被胃酸杀死。事实真的像专家说的那样美好吗?有良心的媒体真做过检测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结果。

《消费者报道》杂志年3期曾刊登过一篇针对市售益生菌产品的测评文章,涵盖了11个品种(均为食品、保健食品),其中不乏有合生元、修正、昂立、康恩贝这样的大品牌。该测评文章给出了“模拟空腹及饱腹胃消化后的存活率”指标。

通过检测发现11款产品的模拟空腹胃液消化状态下的益生菌存活率均为零。由此看来,空腹服用益生菌产品,不仅是益生菌队伍伤亡惨重,根本就是全“菌”覆没啊。

另一项检测指标模拟饱腹胃液消化的存活率,检测结果为11款产品中仅有1款的存活率达到90%以上,1款达到60%,1款达到50%,而存活率不到50%的产品有8款,占比超过七成,其中2款不到20%,3款不到10%。

面对这样的检测结果,只能说市场上的食品类益生菌产品质量果然不靠谱!

专家说耐酸益生菌,或许没错,但并不是所有益生菌产品里的菌种都耐酸,尤其是食品类产品。想要吃益生菌食品达到补充足量活菌目标的话,前提是必须买到真正的良心产品才行。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正应了一句话——或许这就是生活(某国最高长官的名言)。

除了空腹,温度也很关键

在益生菌制品究竟该何时服用的问题上,虽然各方有所争议,但多数研究项目都采用餐中或餐后服用,且得到的效果均为良好。前面提到《消费者报道》的检测结果也证实了空腹服用益生菌是没用的。

使用益生菌要达到好的效果,除了服用时间,另外一个关键就是温度。益生菌通常都不耐热,温度一高就可能挂掉,所以用水送服时需要注意温度,最好低于35~40℃,在日常保存时也应当放置于阴凉避光处。部分益生菌产品(有药品类,也有食品类)是需要2~8℃冷藏保存的,日常保存时千万别粗心大意,要不然又全“菌”覆没。

说到这类需冷藏的益生菌产品,笔者再多说两句。虽然现在都是冷链配送,但是说实在的,整个冷链配送过程中总会有不冷的时候,尤其是到了零售终端以后,那些在冷藏产品储存、上柜方面做的不规范的零售门店绝对不在少数。所以,你购买到的冷藏益生菌产品中有多少菌队还活着真是一个大问题呢。

益生菌不适合所有人,也不宜长期使用

在益生菌的各类保健作用中,除了调节肠道方面的作用有较多的临床证据支持之外,其他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充分的临床证据。有医生就曾直言说“当前没有明确的高级别证据可以证明益生菌可以治疗或者预防任何疾病,不推荐在任何疾病中首选使用益生菌。”

在《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版)》和《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等临床指南中,虽然所列的可应用益生菌制剂治疗的疾病种类不少,但最有应用价值的疾病却不多,大约有7种,如抗生素相关腹泻、幽门螺旋杆菌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

人体的肠道微生态环境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肠道内的益生菌菌种并不相同,其肠道内的优势菌种也各不相同。同一种益生菌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同,对甲有益处的,未必对乙也有益处。因此,盲目使用益生菌并不一定对身体有益。

婴幼儿补充益生菌更需注意。婴幼儿的肠道功能尚未成熟,其肠道微生态环境也还处在产生建立阶段。除了因肠道感染引起腹泻或应用抗生素时可短期使用益生菌产品外,婴幼儿不宜额外长期补充益生菌。

重症病人、免疫力低下者均不宜服用使用益生菌,否则可能引发感染。

另一个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puw.com//mjcczl/1295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