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肠道感染专科治疗医院 >> 肠道感染饮食 >> 食物掉在地上,5秒内捡起来还能吃那10
你是不是也曾经将掉落的食物迅速捡起,吹一吹就吃下去了呢?掉落的时间不长,看上去也不脏,所以继续吃也应该没关系……吧?甚至,有人对“迅速”做出精确的量化,得到所谓的“5秒规则”——食物掉在地上后,如果5秒内被捡起来就还可以食用。
芝加哥有个高中女生吉莲?克拉克,对此进行统计整理的调查,发现“5秒规则”深入人心:有70%的女性和56%的男性都很熟悉“5秒规则”,并在食物掉到地上时用这一规则判断食物是否还可以食用;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把掉在地上的食物捡起来吃掉;相比椰菜花,小熊软糖和饼干从地上被捡起来吃掉的几率更高……她还因为这个研究而获得了年的搞笑诺贝尔奖。
迄今为止,这个5秒规则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版本。在美剧《老爸老妈浪漫史》,巴尼和罗宾就都对莉莉提到过它的变种之一“10秒规则”。
有谱没谱啊到底几秒?
甚至连《每日邮报》也对这个规则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一篇报道指出,研究人员使用了5种食物,分别与地面接触3秒、5秒和10秒,并分别检测食物捡起后是否有细菌在上面繁殖。实验结果显示,抹果酱的面包和火腿“表现良好”,相同接触时间下繁殖的细菌较其他食物更少,实验人员认为这是因为高糖分和高盐的环境不适合微生物生长。因此文章认为“3秒规则”或者“5秒规则”对高糖高盐的食物似乎是适用的。
……真的吗?
高糖高盐低风险?先说《每日邮报》的这篇报道吧:它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报道中的研究并没有发表论文。仅仅通过报道,我们很可能对研究产生误读(这种事屡见不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界同仁的审核,结论的准确性也很难得到保证,因此有理由对实验的严谨性和可信性保持怀疑。
又该祭出这张图了……
其次,根据现有的信息,这项研究可能存在偏差。高糖分或高盐分的环境确实不适合微生物生长,但人们捡起掉落的食物之后都会立刻吃掉——因此是否适宜细菌“繁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掉落的那一刻食物会“沾上”并紧接着被人吃下去多少细菌。而这一点和掉落地点的清洁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每日邮报》的文章中也提及“3秒规则”只在家中适用,并不建议在公共场所也同等对待。这其实是在强调掉落地点清洁程度的重要性。
但是病菌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办法用肉眼判断的,即便是在比较干净的家里也可能存在风险……
精神可嘉,请勿效仿。
3秒5秒10秒?通通不重要其实早在年初,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University)从事食品科学研究的道森教授(P.Dawson)就针对“5秒规则”做过一系列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发表在学术期刊《应用生物学杂志》(TheJournalofAppliedMicrobiology)上[2]。
Dawson和同事们先让含沙门氏菌的培养液均匀覆盖在瓷砖上,并在室温条件下培养以观察细菌数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细菌们非常顽强。在干燥环境下,24小时以后瓷砖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量可以达到上千个,小时即28天以后,每平方厘米瓷砖上仍有几十到几百个细菌不等,而这个数量的细菌已足够从瓷砖表面转移到食物上。
接着,他们用香肠片分别与表面培养了一段时间沙门氏菌的木头、瓷砖和地毯接触5秒、30秒或60秒,并用面包片和培养着沙门氏菌的瓷砖重复了同样的实验,以观察不同的食物类型、不同的地板类型、不同的细菌培养时间以及不同的接触时间分别对细菌转移量有何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
当食物接触刚刚被细菌污染的木头或瓷砖时,细菌转移率(即食物上沾到的细菌数与食物和地板上所有细菌数的比值)可达到50%-70%,随着细菌在地板上的生长时间增长到24小时,转移率会慢慢下降到10%-30%。但即便如此,转移到食物上的细菌数量还有每平方厘米几百到上千个。
香肠和面包这两种不同的食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细菌转移量上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较木头与瓷砖,从地毯到食物的细菌转移率要低得多,只有不到1%——不过由于地毯的环境更适合细菌生长,即便细菌转移率如此之低,转移过去的绝对数量还是跟木头和瓷砖所差无几。而且地毯保持细菌活性的能力很持久,相同培养条件下,24小时以后地毯上的细菌量能达到木头和瓷砖的10-倍。
实验同时还显示,转移的细菌数量与食物和地板的接触时间没有关系,5秒接触带来的细菌和10秒、60秒几乎一样多,细菌的转移是立即发生的。
经过这一系列的实验,Dawson和同事得到结论:在细菌从地板向食物转移的过程中,细菌在地板上的生长时间对细菌数量和转移量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食物的类型以及食物和地板接触的时间的影响并不大。
看来不管3秒、5秒还是10秒,我们都快不过细菌。
结论:谣言粉碎。从地板到食物的细菌转移是立即发生的,快速捡起食物并不能避免细菌污染。吃了这样的食物是否会生病,和食物上沾到的细菌是否有致病菌以及病菌数量有关,但这些都不是靠肉眼和迅速捡起就可以控制的,谨慎的做法还是不要吃。当然如果你执意要吃,也不要用“我捡得快细菌还来不及爬到食物上”来掩耳盗铃了。“5秒规则”并不靠谱。
传播
经空气传播经空气传播(airbornetransmission)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和尘埃传播三种传播途径。
1.经飞沫传播(droplettransmission)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降落到地面,消毒飞沫在空气里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因此,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此种传播在一些拥挤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学校、临时工棚、监狱等较易发生。对环境抵抗力较弱的流感病毒、脑膜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常经此方式传播。
2.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nucleustransmission)飞沫核是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所组成。飞沫核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流到远处,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较长,一些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可以此方式传播。
3.经尘埃传播(dusttransmission)含有病原体的较大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凡对外界抵抗力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胞,均可以此种方式传播。[1]
空气传播的发生取决于多种条件,其中人口密度、卫生条件、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起决定性作用。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⑴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⑵冬春季节高发;
⑶少年儿童多见;
⑷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
⑸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1]
经水传播经水传播(water-bornetransmission)包括经饮用水传播和接触疫水传播两种方式,一般肠道传染病经此途径传播。水源被污染的情况可由自来水管网破损、污水渗人所致,也可因粪便、污物污染水源所致。[1]
许多肠道传染病,若干人畜共患疾病以及某些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
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疾病的水型流行早年十分猖獗,随着城市公共供水系统建立及水质的卫生管理,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爆发在城市已很少见,但在广大农村仍是一个重要问题。经饮水传播疾病历史上已有多次记载,如年英国伦敦发生霍乱流行。流行强度取决于污染水源类型、供水范围、水受污染的强度和频度、病原体在水中的抵抗力、饮水卫生管理等。
1.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⑴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⑵除哺乳婴儿外,无职业、年龄、性别的差异;
⑶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经净化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⑷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不断。
2.经疫水传播
当人们接触疫水时可经皮肤或粘膜感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其危险性取决于人体接触疫水的面积大小、次数及接触时间的长短。
经接触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物特征:
⑴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⑵发病有地区、季节、职业分布特点;
⑶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⑷加强个人防护、对疫水采取措施等可控制疾病发生。[1]
经食物传播经食物传播(food-bornetransmission)主要为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少数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的方式。当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或受病原体污染时,可引起传染病的传播。[1]
经食物传播可分两类:
1.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
感染绦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其肉类含有病原体。患结核病的乳牛所分泌的乳汁可含有结核杆菌。感染沙门菌家畜的肉及家禽的蛋可含有沙门菌。当人们食用后可被感染。
2.食物在各种条件下被病原体污染
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被污染。水果、蔬菜等只是机械地携带病原体,其数量不再增多。在另一些食品,如牛奶、肉馅等在适宜的温度下病原体可大量繁殖,人们食用后可感染而发病。
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病的流行特征:
⑴病人有食用某种污染食品史,不进食者不发病;
⑵患者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流行;
⑶多发生于夏秋季,一般不形成慢性流行。
⑷停止供应污染食品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1]
经接触传播接触传播(contacttransmission) 通常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两种。
1.直接接触传播(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
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而引起疾病的传播,例如性病、狂犬病等。
2.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
易感者因接触被传染源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毛巾、餐具、门把手、电话柄等所造成的传播,故将此种传播方式又称为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肤传染病等均可经此途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特别重要的作用[1]。
间接传播的流行病学意义,与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抵抗力、日常消毒制度是否完善、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及卫生习惯等有关。
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⑴一般很少造成流行,病例多呈散发,但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成员间的传播;
⑵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
⑶在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病例较多。
⑷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严格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发生。[1]
经节肢动物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transmission)亦称虫媒传播,是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而造成的感染,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方式。[1]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
1.机械性携带:节肢动物接触或吞食病原体后,病原体在它的体表或体内均不繁殖,一般能存活2~5天。当它们再次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随同它们的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而污染食品等,当人们食用这类食品后被感染。例如苍蝇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2.生物性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呆咬处于菌血症、立克次体血症或病毒血症时的宿主,使病原体随着宿主的血液进入节肢动物的肠腔,使肠细胞或其他器官造成感染,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进行繁殖,然后再通过节肢动物的唾液、呕吐物或粪便进入易感机体。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生活周期中某些阶段后始具有传染性,其所需要时间称外潜伏期(extrinsicincubationperiod)。外潜伏期长短常受气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为数极多,例如鼠疫、斑疹伤寒、疟疾、绦虫病等。还包括大约种以上的虫媒病毒性疾病。
经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地区性:病例分布与传播该病的媒介昆虫的分布一致;
(2)季节性:发病率升高与节肢动物的活动季节血相一致;
(3)某些传染病具有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野外作业的工人。
(4)发病有年龄特点,老疫区病例多见于儿童,新疫区病例无年龄差异。
(5)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1]
经土壤传播经土壤传播(soil-bornetransmission):是指易感人群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所致的传播。经土壤传播的疾病主要是传播一些肠道寄生虫病及能形成芽胞的细菌所致感染。[1]土壤可因种种原因而被污染,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使土壤污染。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尸体,由于埋葬不妥而污染土壤。有些肠道寄生虫病的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必须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例如蛔虫卵、钩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胞可在土壤中长期生存,例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等。这些被污染的土壤经过破损的皮肤使人们获得感染。
经土壤传播病原体的意义,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人与土壤接触的机会与频度、个人卫生习惯和劳动条件等。[1]
垂直传播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一般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引起的传播三种传播。
1.经胎盘传播指受感染孕妇体内的病原体可经胎盘血液使胎儿引起宫内感染,但并非所有感染的孕妇均可引起胎儿感染。[1]可使胎儿感染的病毒有:风疹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B族病毒、腮腺炎及巨细胞病毒等。
2.上行性传播病原体经孕妇阴道通过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宫内感染,[1]例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时引起传播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内产出而暴露于母亲严重污染的产道内,胎儿的皮肤、粘膜、呼吸道、肠道均可遭受病原体感染,例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
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transmission)是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地引起某种传染病传播。[1]一般分两类:
1.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及各种检测试验时,由污染的器械、针筒、针头、导尿管等而感染某些传染病。
2.生物制品单位或药厂生产的生物制品或药品受污染而引起疾病传播。
各种传染病流行时其传播途径是十分复杂的,一种传染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例如细菌性痢疾可经水、食物、媒介节肢动物及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因此当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时,必须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才能了解其真正的传播途径,从而采取有针对性防制措施。
喜欢的话,请点赞↓↓↓
北京白癜风主治医院哪里好哈尔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