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肠道感染专科治疗医院 >> 肠道感染诊断 >> 科普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含埃可病毒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多由柯萨奇病毒B和埃可病毒引起,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绝大多数致死性肠道病毒感染由埃可病毒Ⅱ所致。在肠道病毒感染流行期间,新生儿感染率高达13%。新生儿可通过胎盘、产道或生后获得感染,可因母亲、医护人员或新生儿间交叉感染引起暴发流行。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临床特点: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可出现多脏器的表现,如心肌受损、肝功能异常、肺炎、无菌性脑膜炎等。感染也可无症状,但可引起多种疾病,如脑膜炎、脑炎、心肌炎、新生儿败血症等,可造成多脏器的坏死及急性炎症反应,危重患儿可迅速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常于1~2d或数小时内死亡。
文献报道,肠道病毒在脑脊液及粪便中的检测率分别为43.9%和70.8%,提示粪便的阳性率高。
早期常规行脑脊液肠道病毒检测,从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做好隔离及相关检查,避免出现院内暴发流行。
埃可病毒埃可病毒(Echovirus)即肠道致细胞病变人孤儿病毒(EntericCytopathicHumanOrphanvirus),是一种RNA病毒,属于种肠道病毒B型,肠道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该病毒的感染无明显的地区性,在热带和亚热带全年都有,在温带夏秋季多见。只对人类有感染性,绝大多数是隐性感染。并且具有非常高的感染性,能够在体内感染几乎所有的细胞。
埃可病毒的主要传染源是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有统计数据显示,超过90%的埃可病毒感染是无症状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是埃可病毒的主要易感者,婴儿期最高,随年龄增长感染率逐渐降低。
埃可病毒血清型众多,不同分型所致的疾病类型通常不同。埃可病毒11型感染主要与呼吸道感染有关,临床表现为发热、倦怠﹑乏力﹑皮疹等﹐多数患者以轻症为主,且可以自愈;少数患者由于自身有其他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则有可能发展成重症。
主要经口-粪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咽喉分泌物排出病毒经呼吸道传播。
预防埃可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由于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家长和儿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埃可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疾控专家强调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防:
常洗手:孩子在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打喷嚏后,家长及看护人在接触孩子前,或替幼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
多通风:居室要经常通风;不带或少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勤清洁:孩子餐饮具、奶瓶使用前要煮沸20分钟或高温消毒;玩具及地面、家具等表面要每周清洁;尿布、毛巾、衣物、被褥等应经常换洗与晾晒。
感控工作真正的主力军是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主战场在每一个医疗操作和环节之中。因此,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将感控制度、规范落到实处。
面对生命,警钟长鸣!
零宽容(ZeroTolerance)理念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营造的一种文化,医院感染所持的一种态度和一种责任心。如果广大医务人医院感染均能采取“零宽容”的理念,将循证医学的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医院感染发生率将会大大下降,医院感染的暴发就可以避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