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桃花运带来不好的运气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m/53877.html

讲者丨文建国

整理丨何玲娟

审稿丨倪明珠/李若洁

来源丨SIFIC医院感染管理年会

导语: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各种导尿管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在治病的同时引发的泌尿系感染逐渐引起重视。医院文建国副院长作为泌尿外科的专家,从临床角度与您探讨导尿管感染的现状与对策。

一、泌尿系导管应用现状

我国住院病人约有15-25%留置过导尿管,重症病人和ICU病区使用率在23-91%左右,尤其泌尿科病人80%使用过导尿管。伴随尿动力学检查、微创手术的开展,肾造瘘管、双“J”管等各种类型各种功能的新型导管尿在解除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美国每年近万例CA-UTI,医院感染的40-45%,是医院感染常见的感染原因。医院开始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如宣传教育、尽可能减少导尿管的使用、规范操作程序、选择使用优质导管、定期评估导管应用的必要性。

中国现状:UIT占医院感染的20.8-31.7%,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于第二位,导尿管或尿路器械操作的患者20-60%发生UTI,其中80%与导尿有关。

二、CA-UTI发病机理及感染细菌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UrinaryTractInfection,CA-UTI):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发病机理:细菌感染可经由导尿管的腔内途径和腔外途径造成。

腔外感染途径:微生物导管表面增殖,操作无菌技术不严格。

腔内感染途径:微生物随尿液由集尿袋逆行至膀胱内,形成生物膜。一旦生物膜形成,避免感染的方法就是拔除导尿管。

感染细菌:95%是由单一细菌引起,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氏菌,多见于无症状菌尿或无并发症的尿路感染;其他可有肠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

三、导尿管相关感染临床表现、诊断及危险因素

临床诊断:经尿道或耻骨上导尿或间歇导尿管患者出现UTI相应的症状、体征,且无法解释,伴有或不伴有发热。留取中段尿细菌培养是诊断细菌性UTI的唯一方法,临床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诊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10103》。

感染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尿急、尿频、尿痛等尿路刺激征。

血尿、尿液秽浊或恶臭或偶有泡沫尿。

腰区不适、肋脊角及输尿管压痛、肾区叩击痛。

上尿路感染:周身无力、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伴有血WBC增高和血沉增高等。

严重尿路感染可并发:肾损害、结石梗阻、败血症。

诊断程序:出现症状—进行尿液检查—尿培养—临床诊断

危险因素:

1)患者因素:年龄,高龄医患;性别,女性多发;基础疾病;免疫力情况;其他健康状况等。

2)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手卫生规范落实不到位;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置入技术;导尿管的维护;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置管时间长短是CA-UTI最主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报道导尿管留置3天发生尿路感染的概率为31%,5天以上感染的概率为74,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概率几乎为%。

四、导尿管相关感染治疗及预防

预防措施:1)去除病因、避免过度应用导管;2)强调细菌培养+药敏;3)敏感抗菌素的应用;4)避免滥用抗生素。

每日评估导管: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每日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当无继续留置导尿管指征时及时拔除导管。

每日评估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puw.com//mjccby/1240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