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肠道感染专科治疗医院 >> 肠道感染预防 >> 小儿用药须谨慎,警惕真菌来感染
王虹娟,孔焱,贾雪芝新医院检验科
指导老师:贾雪芝
案例经过在一个寒冷冬日上午,一位家长拿着小儿大便,急切的在接收标本窗口问:“医生,小孩大便在这检测么?”“是的,把标本放在这里,半小时后取结果。”
我拿上标本,接收后发现条码标识:许某,男,1岁6个月,检测便常规和便轮状病毒。
我观察到该小儿便颜色为淡黄色,稀水样便。轮状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
检测方法:用采便勺取粪便标本约mg,放入装有样本稀释液的滴管中,震荡混匀,取2-3滴混匀后的样本至测试卡加样端中心。5-10分钟内判断结果。该标本检测时间到9分钟时,显示阳性。
轮状病毒检测用的是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提供。
同时显微镜下阅片形态结果,发现真菌:1+/HP,白细胞:1-2/HP。刘氏染色涂片如下:
注:箭头所指为真菌。一个疑问突然显现在脑海,这个患儿用了双岐杆菌药物?还是用了抗生素?
我第一反应,问下患儿家长病情:患儿已腹泻3日,大便次数5~6次/日,家长仅给他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具体药名不详)。
之后,我又做了便真菌培养,将便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培养,在22~28℃培养箱24小时后平板上长出真菌。结果鉴定是:白假丝酵母菌(念珠菌)。(如下)
在梅里埃ATB仪器上做鉴定和药敏,结果如下:
案例分析健康人粪便中可见很多正常菌群,其菌量和菌谱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保持着细菌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不合理或长期应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打破其生态平衡,造成菌群失衡,临床上称肠道菌群失衡症。
真菌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一般不具致病性,但在机体免疫力下降及菌群失调时可造成机会性真菌感染[1]。
该病例中家长一见患儿腹泻,就直接给他服用头孢类抗生素。抗生素的作用是杀细菌,但抗生素对病毒“无能为力”!
由于不恰当滥用抗生素,造成患儿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白假丝酵母菌的感染。
白假丝酵母菌属单细胞类酵母型真菌,为革兰阳性菌,在皮肤黏膜,内脏,神经系统可引起致病性[2]。这样反而加重了轮状病毒感染的病情,延长了病程。同时不正确使用抗生素还会加剧细菌耐药的情况。
目前已知轮状病毒可分为7个组(A~G),以A组所导致的婴幼儿腹泻最为常见。轮状病毒肠炎占寒冷季节婴幼儿腹泻80%[3]。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病机制为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黏膜,使具有吸收功能和富含双糖酶的小肠微绒毛顶端被破坏呈斑点状病灶,引起吸收功能障碍和双糖酶不足及其活性下降,最终导致未吸收的肠液和食物中消化不全的糖类积滞肠腔内,继发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和微绒毛上皮细胞钠转运的功能障碍,造成大量水样泻[4]。
轮状病毒肠炎潜伏期1~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大便是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大便次数多。用ELISA法检测病毒抗体为阳性。
该患儿存在轮状病毒和真菌双重肠炎,病情危重。最终住院采取抗病毒、抗真菌治疗,以及补液校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
总结这个小案例,反映出一个家庭用药观念,当看到幼儿有任何一点不适时,比如发烧,腹泻,不管哪里痛就给予抗生素盲目用药,医院找医生看病,医院做正规检查。
更多地折射出患儿家长在育儿时医疗卫生常识缺乏。很多年前就提出慎用抗生素,但仍不能深入人心,这与抗生素随意能在药店买到是密不可分的。
滥用抗生素,已经成为社会现象。随着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紊乱和耐药率节节攀升,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做好正确使用抗生素及使用抗生素利弊的宣传,抗生素是处方药,服用一定要遵医嘱。
同时科普卫生健康常识,更是现在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例如:巡回医疗——专科及全科大夫定期去社区授课宣讲,经常组织义诊活动,开设免费医疗信息咨询服务,开办医学常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puw.com//mjccwh/11275.html